笔趣阁>军事历史>坦克启示录>第三百八十二章 反攻(下)

借着火力压制从烟雾之中突然钻出,这是特洛德他们在北非与英法作战时,敌人经常使用的战术,而德国人一般使用步坦结合的方式来作战,步兵藏在坦克后面能得到很好的掩护效果,不过因为坦克的体积较大,利用烟雾弹来做掩护却变得不是那么容易了,所以特洛德他们极少使用这个战术。而苏军虽然战斗物资较为缺乏,但是这个战术却用的一点也不少,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很清楚德军下面该做什么了。

“哒哒哒!”一边规避着德军密集的火力,一边向着烟雾中那些德军火力没有触及到的位置进行扫射,因为这些地方很有可能就是敌人趁机摸过来的地方,一想到可以在这个地方打之前屡次戏弄自己的德军一个措手不及,他们的激动之情就更加的难以掩藏。虽然还是偶尔有人被德军的枪弹命中,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对德军进行火力压制的队伍里了,涨到顶的士气让他们几乎无视了德军发射过来的枪弹,一心只有杀敌、杀敌和杀敌……

双方隔着烟雾的火力对拼一直持续到烟雾彻底散去,让苏联士兵激动的是,在这期间没有一个德国兵能从烟雾之中钻出。这不是他们看错了,这是真的没有一个,如此简单的就破坏了德军的计划,每个士兵都开始了欢呼,不过这个欢呼却没持续多久……

烟雾散去,在刚才的地上,已经没有一个站着的德军士兵了。w刚才他们顶着德军的火力打了半天的居然只有烟雾而已。

这可直接把苏军的小队长惊出了一身冷汗,他赶忙拿出望远镜观瞧,然而眼前的景象却只是让他这个已经震惊的无以复加的心脏直接变得冰凉而已——在刚才还堆满德军的阵地上,只剩下了两辆坦克和几个持有机枪的士兵,其他人早已经消失不见了。

这只意味了一点。刚才那么强的火力只是由这些重武器来发出的,其他的德军士兵并没有参与火力支援或者雾中突袭,那么他们去哪了?这对于看到已经载着机枪兵往前冲的坦克的人来说,却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问题了……

“嘭!咚!”

两辆战车再一次的向前疾驰。而这次却不是障眼法,而是最后的决战了——就在坦克压到苏军阵地近前的时候,德军步兵们从两侧的房屋迅速钻出,利用坦克做掩护,对着不远处的苏联阵地迎头痛击。当然。这一环也是艾莉希娅想到的,利用烟雾来误导敌人,实际却是让步兵绕远路从街道两侧的房屋摸过去,虽然这样的作战不能将步兵彻底掩护到苏联阵地处和敌人进行肉搏战,但是都已经到了不到两百米的距离了,除了手枪之外其他的都能发挥强大杀伤力了,这个时候以人数和火力优势的德军即使没有地利,也是占有者绝对的上风,更何况他们还拥有两辆坦克作为支撑。

这样的战斗可以说是在一开始都没法看,这个距离上。坦克的主炮甚至可以说是指哪打哪,那些撞墙根本扛不住坦克的炮火,而德军的士兵们也是忍住沉下了最后一口气,紧紧的跟在坦克的后面,毕竟谁要是在这个时候倒下了,那还真是相当丢人的一件事。而对面的苏联人虽然心里像是着火一般,但是即便他们再用力扣动扳机,步枪也是绝对不能打穿坦克装甲的;即使他们再快速的装填弹药,枪弹也不能绕过坦克打到他们后面的步兵的;即使他们将斗志的火焰燃到最高,也终究会被眼前那灰黑色的海洋给吞噬掉……

坦克掩护着步兵们涌入了苏军的阵地。和特洛德那边的德国步兵一样,这些步兵可没想着打持久战这回事,对他们而言,只要是给敌人一口气。就可能是给敌人一个击杀自己的机会。在双方接触之初,已经忍了一路的德军士兵们准备了十多个手榴弹,以各种角度的抛物线丢到了苏军阵地里,而且,他们在小队长的吩咐下,都延迟了两秒。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敌人将手榴弹捡到后再丢回来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之前本就不堪的阵地又经受了这么一下子,直接就不堪重负被炸出了一个缺口,艾莉希娅和希尔德的车组眼疾手快的站住了这个位置,并且带着步兵们往左右两边开始拓展,在这样一个拥挤的地方,竟然聚集了一百多人,双方依靠着建筑物的撞墙进行火力对拼。而此时,那些持有mp38冲锋枪的步兵们就可以完全发挥出他们的优势了,轻巧的枪体和短小的枪身以及那高超的射速,在近距离硬拼的时候,其和步枪的差距被无限放大的。而另一方面,由于接连三次都中了德军的圈套,苏联人已经完全被打蒙了,虽然现在进入了步兵的肉搏战,按理说他们已经没有那么劣势了,但是先入为主的思维却还是一直缠绕着他们,让他们在战斗中潜意识的感觉到自己是一直处于觉得的被动的,其结果也就毫无疑问了……

五分钟前,217小队,主战场处……

文森特带领着坦克和步兵们将自信满满的苏军第一梯队牢牢地锁死在了自己的阵地中央,两边的阵地虽然并不算太牢固,但是密集的交叉火力却打的苏军根本无法接近德军,如果这样持续下去,用不了太长时间,这股部队绝对会让文森特他们全歼掉。不过这个状态却没持续多长时间,敌人的第二梯队就已经来到了。

虽然文森特他们现在的阵型相当的不错,但是因为人数的关系,他们和敌人却只是维持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线上,只要是有外力的作用,他们的阵线就绝对会崩溃


状态提示:第三百八十二章 反攻(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