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玄幻奇幻>末世拯救系统>344.第52章 太空工厂的发展

当然人们也没有忘了宇宙虫族。 全球的网络系统恢复以后,复仇军公布的太空照片所有人都能够从网上下载。甚至叶恒还在全球建了十几个安装了超时空观察设备的观测点对所有公众开放。末世一年,没有尾气、没有工业,环境是好的不要不要的。天空观测比以前清晰多了。

虽然还是有人不太相信,但是绝大多数人是抱着相信的态度的。连宇宙飞船都有了,宇宙生物的存在还就没那么不好接受了。

世界各地的工厂都被动员起来,抓紧时间生产登陆艇和变形战机。这些都是太空舰队的基础设备,也是易耗品,数量众多。而且用3d打印的东西都是一次成型的,损坏了不好更换零件。所以用3d打印来生产并不合算。还是要靠传统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更好。

反正目前工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民生工业只需要一部分人参与就可以满足全球的需要,剩下的人不安排从事军工生产也是闲着没事。所以这样还能扩大就业。

在小行星带的工厂已经进入准备阶段,到现在飞船的科技解析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太空工厂的原料储备和各种制造设备都已经准备就绪。50个小行星厂区,每个厂区都能同时建造3艘战舰,随时准备开工生产人类自己的太空战舰。

现在这里可是异常的繁忙,经过一段时间来的扩大规模。复仇军已经陆续从全球各地招募了10万名工作人员分批送往小行星带加入这里的工作。50个飞船制造厂区之间不断有数量众多的登陆艇飞来飞去。

正式开始建造太空飞船后,还会陆续有50万人从地球过来。目前这50万人都已经招募完毕。实际上,复仇军招募这些人员,从公布招募公告,到50万人招满,只用了不到1天的时间。这些人员现在已经开始集中在各地的培训中心,针对性的培训他们使用各种新设备。

在战舰的生产计划上,叶恒准备优先生产50艘运兵船,50艘补给舰,15艘巡洋舰和26艘护卫舰,以及3艘巨型生活补给舰。运兵船、补给舰和小型护卫舰这样的舰船预计4个月内就能完工,巡洋舰建造的时间需要半年,巨型生活补给舰的制造时间需要1年。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与过去建造一艘水面舰艇动不动需要四五年的时间相比确实已经快了非常多。但叶恒还是觉得慢阿,现在距离虫族抵达太阳系已经只有1年半多一点的时间了。

巡洋舰是未来一段时间复仇军的主力战舰,面对未来数以亿计的宇宙虫族,巡洋舰的数量如果太少,起不到多少作用。15艘是远远不够的。但之所以现在只先生产15艘,是为了优先满足运兵船和补给舰的制造。

未来和虫族的战争将会是全方面的,不仅在太空,在地面也是主战场。复仇军要保卫太阳系内的所有星球。而不是仅仅保住地球就够了。所以叶恒要在各大行星上建立大量的防御工事,用来抵御虫族的地面部队攻击。

等第一批运兵船和补给舰生产出来,这些飞船马上就会开始行动,载着大量的复仇军部队和各类设备飞往太阳系地球外侧的冥王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火星这5个星球。

不去木星,是因为木星是气态星球,没办法建。不去金星和水星是因为地球都没了,这些星球自然也没必要守。而且以金星和水星的表面温度,3级宇宙文明的技术还处理不了。

即便将来复仇军进入4级宇宙文明的行列,能够改造星球了,估计叶恒也不准备在短期内去改造这两颗星球。地球现在的人口很少,土地完全够用,没必要花力气去改造金星和水星。真要改造,也是火星先来。

而于此同时,地球上还有一个问题也正要开始解决,那就是变异生物。

叶恒现在的强化等级已经49级。根据叶珊的说法,强化到50级,叶恒的空间就会又有一次大变化。也就是能够将活物收入空间内。这样一来,地球上数量众多的变异生物就有去处了。

当然,过程并不会那么简单。一来这些变异生物不会这么听话,站着不动让叶恒收。第二,也要为收进空间内的变异生物建立一个平衡的生态环境,这些生物进去以后它们总要有食物才行。为此,叶珊还专门制定了一套建立生态系统的方案。空间内不会自动变出生物,如果要慢慢演化自少要花几千亿年的时间。叶恒可等不起,最简单而且最快的办法,自然就是从地球现有的环境中拿,另外一种就是找系统直接兑换。

“叶珊,怎么要跑这么多地方呀!一会儿寒带,一会儿温带,一会儿又去热带。我们不能统一用一个地区的植被吗?我觉得树还不都一样,没差太多嘛!”根据叶珊的计划,叶恒要在强化到50级后前往全球十多个地方,收取当地不同的植被。这是为了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过叶恒看完计划就一副哭丧着脸,要跑这么多地方,对他一个宅男来说真的是太麻烦了。

“当然不行来,指挥官。每一种生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虽然变异生物的适应力很强,但是你不能指望普通的生物能适应完全不同的环境。把寒带的动物丢到温带,那身毛皮就能把他们自己给焖熟了。”叶珊鄙视的说道。

“好吧,看来非要这么跑了!不过,你不是说我能控制空间内的时间吗,那其实我只要每个地方的植物收一点,然后加快空间内的时间流逝,让他们自己不断繁殖就可以了吧?怎么你的计划


状态提示:344.第52章 太空工厂的发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