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中华古代名人录>道家门生宋钘(约前370—前291年)

中文名宋妍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古代宋国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不详宋钘[约公元前三七0年至前二九一年间在世](孟子作宋牼,非子作宋荣子。此从庄子)宋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自周烈王六年至郝王二十四年间在世,与齐宣王同时,游稷下,著书一篇。孟轲、庄周都很尊敬他,呼之曰“先生”,或称“宋子”,他的思想接近墨家,亦主“崇俭”、“非斗”,故有人误以他为墨翟弟子,(日人渡秀方中国哲学史概论)庄子说他“与尹文同道,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特以别有宥为始,以聏全欢,以调海内。人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游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可以见他思想及为人的一斑。他在稷下所著的书一篇,今已无考。汉书艺文志小说家有宋子十八篇,今亦亡失,仅存辑本。他是看见当时名、法两家,严刻少思,收效不多,所以他鼓吹“见侮不辱”“情欲寡浅”的人格救国。所谓“崇俭”、“非斗”,都是从他这种主张衍发出来的。所以他的小说,不是供人欣赏的小说,而是“上说下教”,虽天下有取强聒而不舍,用以传布他的主张的宣传品,这就近于近世所谓社会的文学了。宋钘,又叫宋荣子、子宋子。尹文大约是宋钘的学生。他们的生平已很难确考。据说,宋钘是宋人。《孟子·告子下》记载,孟子曾会见过宋钘,并称他为"先生",孟子自称"轲",可能宋钘比孟子稍长,活动的时代在齐威王、宣王之时。尹文,齐人,《吕氏春秋·正名》记载有尹文与齐湣王的对话。燕伐齐之战,齐湣王死,尹文出逃,经谷(齐邑,今山东东阿)到了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很可能在齐襄王复国时,他又回到稷下学宫。可见,他比宋钘稍晚,当在齐宣王、湣王、襄王之时。宋钘、尹文在稷下学宫居住的时间较长。《汉书·艺文志》有《宋子》18篇,列入小说家。但其书失传,隋唐时的史籍已不见著录。班固将《宋子》列入小说家,显然不适当。《荀子·政论》说宋钘"严然而好说,聚人徒,立师说,成文典"。王先谦《荀子集解》认为,"成文典",谓作《宋子》18篇。由此可见,宋钘在当时影响颇大,而"成文典"说明其著作并非"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说家之作可比的,实为对其著作的赞誉。因此,把宋钘收入小说家与其在稷下学宫的地位不相称。班固自注说:"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这是班固以孙卿之说来说明《宋子》的内容之主旨,十分清楚是说孙(荀)卿称道宋钘所讲过的是"黄老之意",应把宋钘作为黄老之学的学者。根据这些文献资料知道他们反对战争。有一次,宋钘要到楚国去,碰到孟子。孟子问他去干什么?他说要说服楚秦两国罢兵。孟子问他怎么说?他说要指出战争对谁都不利。孟子说这样不好,大家为利害关系罢兵,也会把利害关系作为待人处世的基础,那样天下就大乱了;应该用仁义说服他们才好(见《孟子·告子下》)。由此看来,宋钘的做法和说法都近似墨家,不同的是墨家常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弱者,宋钘则只想通过说服,让大家停止争斗。他们认为,战争和两人打架一样,根源在于把别人对自己的欺侮当成了耻辱。假如受了欺侮,却不认为是耻辱,就不会打架,也不会打仗,这叫作“见侮不辱”(《庄子·天下篇》)。荀子反驳说,争斗并不是因为感到耻辱,而是因为不愿受欺侮。比如有人偷了你家的东西,你奋起和他争斗,难道是感到耻辱了吗?荀子说,宋钘不能消除人们不愿受欺侮的怒火,却让人们不把欺侮当成耻辱,这太过分了。他们一心想让天下安宁、稳定,让老百姓能保全生命。他们不主张复仇,就是被下牢狱也不以为羞耻。他们到处游说,人们不愿听,还是喋喋不休,因此常常遭人轻蔑。他们认为,人的yù_wàng是很少的。有人自己yù_wàng很多,就说大家都是如此,这是在为争斗和战争辩护。他们从自己做起,尽量减少自己的需求。他们常常说:只要有碗淡饭也就行了。他们常常吃不饱,却始终不忘天下的人民。《庄子·天下篇》说,宋钘、尹文一心救世,真是高尚的人啊!他们和别人交往,首先要人们去掉偏见,冲出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认识局限。比如说,自己的孩子不好,却以为很好,这是偏见。偷东西的人,只想着东西好,却不想会被人抓住,也是偏见。他们希望大家的心能够包容,包括忍受侮辱,也包括全面地看问题。仅从其文风上通俗易懂、比较大众化,而将《宋子》列入小说家是班固的失误。《汉书·艺文志》所列诸子著作,分类往往有不当之处,如把《孙子》16篇(班固自注:"六国时",此当为《孙膑兵法》)列入道家,又把《吴子》、《尉缭子》列入杂家,这些显然都不妥当,而应列入兵家。把《宋子》列入小说家,也属归类不当,因此似不能以此为据,说宋钘是小说家。《庄子·天下》和《荀子·非十二子》都把宋钘与尹文看成同一学派并而论之,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状态提示:道家门生宋钘(约前370—前291年)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