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中华古代名人录>儒家孔门之颛孙师(前503—?)
“去国三世,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唯兴之日,从新国之法”,颛孙氏去陈至鲁是逃出来的,自然不会有“爵禄列于朝(陈国)”,发展到子张时已170余年,早已在三代以上,“从新国之法”久矣。因此,我赞成子张为鲁人的说法。子张祖籍是陈人,但得姓于鲁,生于鲁,长于鲁,是为鲁人。至于子张“陈人”一说,可能与在汉语的特别语义有关。汉语的“某地人”可指祖籍,可指出生地,也可指主要活动地。我认为除了子张出于陈之外,还与社会风俗有关,即子张家族虽已居鲁,但保留了陈国的风俗。处处表现出陈国人的身份符号。按《礼记·曲礼下》,如果一个人移居到别国,那么“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循其法而审行之”。这是当时的习俗,外部环境可以变换,但人的精神本质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按祖籍地去理解,子张称为陈人也不足为奇。3经历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极深,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他卑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他与人交注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个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有“亚圣之德”。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大戴礼记·千乘》即子张氏之儒的文献。本篇记载:“下无用则国家富,上有义则国家治,上有礼则民不争,立有神则国家敬,兼而爱之则民无怨心,以为无命则民不偷,昔者先王立此六者而树之德,此国家所以茂也。”章太炎解释为“下无用即墨之节用,上有义即墨之尚同,立有神即墨之明鬼,兼而爱之即墨之兼爱,以为无命即墨之非命,盖施政之术不尽与修己同也。”《用兵》认为“圣人之用兵”“以禁残止暴于天下”,“贪者之用兵以刈百姓危国家”。与《墨子·非攻》中的“诛”和“攻”实为同义。“诛”即“圣人之用兵”;“攻”即“贪者之用兵”。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中,众多孔门弟子注名者不多,他是注名者之一。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陈连庆认为《大戴礼记》中的《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辨》、《用兵》、《少间》等七篇为子张氏之儒的著作。4对话孔子简述一部《论语》二十篇,其中子张与孔子的对话就达十三段之多,对话的范围涉及到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教育原则、待人接物、自身修养等方面。如:怎么做官?怎能善人?什么是明智?怎样提高道德和辩别是非的能力?怎样治理政事?怎样行使自己的主张?什么是仁?等等。子张与孔子的十三段对话是《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若把它整理翻译出来,再进行系统翻译研究,一可以加深对孔子思想观点的理解;二也能从中了解到颛孙子张的思想、爱好和追求;三在我们研究学习的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修养,学些怎样从政,怎样待人接物的道理。示例1、《论语》十九十五云:子游云:“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译文是:“我的朋友子张啊,可以算是难能可贵了,但是还没有达到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包括爱人、修身、人本哲学的核心三部分。孔子在答子张问时,仅从修身方面谈仁时说:“能在天下实行‘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五种美德,就是仁了。”由此可见,孔子对仁的标准订的是很高的,象当时众口皆碑的楚令尹子文,弃马而去的陈文子,可以称为贤者,但也没达到仁的地步。子张虽然也是很高尚的贤者,但也没有达到“仁”的标准。2、《论语》十九(十六)云: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译文是:曾子说:“子张相貌堂堂啊,很难与他一起做到仁哩!”3、《论语》十一(十六)云: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译文是:子贡问:“颛孙师与卜商,哪个好一些?”孔子说:“颛孙师办事过了头,卜商办事赶不上。”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好一些?”孔子说:“过了头与赶不上同样不好”。5大宗世系自颛孙子始,颛孙子大宗世系至光绪1年历73代。第73代世系,依《萧县志》而补。自73代以后世系,因资料缺乏而暂缺。先祖传说时期世祖黄帝世祖昌意世祖颛顼世祖穷蝉世祖敬康世祖桥牛世祖瞽叟世祖重华世祖舜世祖商均西周至春秋时期17世祖虞瘀父,任周朝陶正16世祖陈满,陈胡公15世祖陈犀侯,陈申公14世祖陈突,陈孝公13世祖陈戎,陈慎公12世祖陈宁,陈幽公11世祖陈孝,陈僖公10世祖陈灵,陈武公9世祖陈燮,陈平公8世祖陈圉,陈文公7世祖陈鲍,陈桓公6世祖陈林,陈

状态提示:儒家孔门之颛孙师(前503—?)--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