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国崛起1900>第五百二十二节 苏俄代表

ps. 奉上五一更新,看完别赶紧去玩,记得先投个月票。现在起-点515粉丝节享双倍月票,其他活动有送红包也可以看一看昂!

28年世界经济依然一片繁荣。

德国人是彻底走出了经济危机,阿道夫希特勒十分绝望,因为经济繁荣让他的激进思想丧失了生存的土壤,议会选举一败涂地,纳粹党始终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党,上不了台面,他的理想遥遥无期。

美国人继续享受经济繁荣,跟中国对峙的一年多,对他们的经济发展没有实质性影响,因为中国海军并没有进攻他们本土,就无法影响他们的工业,也无法影响他们的商品出口,除了组后百花了几亿军费,没有其他影响,而对于美国政府,多花个几亿军费,只是小菜一碟。

唯一不同的大概是柯立芝繁荣这个经济术语永远不会出现了,因为此时当政的是道威斯总统。道威斯搞经济是一把好手,算得上是经济专家,否则也不会主持道威斯计划了,能把德国那种状态稳定过来,没道理让美国经济发展不起来。

一边稳定了美国的经济,一面道威斯还裁减了250万军队,将美国陆军缩减到50万。另外还拨款重建了海军,只是道威斯担心中国趁机军备竞赛,所以宣布他们继续遵守华盛顿海军条约,并不谋求新建超过条约规定的战舰数量。

中国也表态尊重该条约,但是打算废弃几艘陈旧的战舰,用新建军舰替代。美国人对此也没有表示反对,毕竟他们可是要建立一半新型军舰的。

东北的犹太人成功向萨摩亚移民了两万人。

看一个民族的潜力,就要看他们在绝境之下时候的反应,当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小小的南宋靠着半个国土的力量,开始大力发展商业,竟然将国家经济实力发展到了比北宋巅峰时期还要强大的程度。

犹太人在大量难民停留东北。无家可归的时候,将这些人严密组织起来,向萨摩亚移民了一大批,很快建立了集体农场。开拓了对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贸易,并且开始修建萨摩亚港口,积极开拓南美洲航线,计划将智利等太平洋沿岸国家的货物,经过萨摩亚转口到中国去。

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就会改变,智利铜矿要绕道南美大陆,最后经过非洲运到中国的航线,而是直接横穿太平洋进入中国,发展前景还是很广阔的。

不过发展航运需要海量的投资,首先修建现代化港口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投资,没有几百万投资不可能,运输航运更是耗钱的买卖,造船、买船都是资本密集型的。

因此这段时间,哈尔滨的犹太银行业抽调了大量的资金投资萨摩亚。这直接给了中国银行业机会,上海银行团在哈尔滨的开拓终于初见成效,开始打破犹太人垄断的格局。

杨子银行并没有参与,没有趁机在哈尔滨展开业务,因为仍旧在抽紧资金,应对危机,就是将能从经济中抽调出来的资金都抽调出来,换成黄金、债券等保值的资产。

此时在杨潮的邀请下,一个苏俄代表团访问山东。

苏俄经过这些年的平静,国际国内的环境都大大改善。

首先是25年的时候。英国工党上台,因为自认为是同样的********,工党政府承认了苏俄的合法性,当然迫于传统压力。他们对西伯利亚地区的俄罗斯帝国采取了双重承认,俄国人没有中国人的执拗,两国都接受了这种承认。

英国不承认苏俄是沙皇政权的合法延续,苏俄人的********也绝对不会认为自己是沙皇的继承者,所以根本就不在乎,他们只是让英国承认他们是建都莫斯科的一个工人国家。只是英国没有承认他们对西伯利亚领土的主权。

对于西伯利亚的俄罗斯帝国,英国承认他们是沙皇帝国的合法延续,但是不支持他们对欧洲领土的诉求,采取了模糊处理,搁置了领土争议。

苏俄得到英国承认之后,改变了过去只有亚洲国家承认他们的外交局面,随着英国的承认,加上同样承认了他们的德国政府,法国等其他国家也只能放弃了不承认的外交政策,在苏俄没有答应偿还沙皇时期债务的情况下,被迫承认了苏俄的合法地位。

外交环境的改善,加上弗拉基米尔同志施行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缴纳重税后,卖出多余的粮食,苏俄农业慢慢恢复了过来,起码可以不饿死人,还能再次向欧洲出口粮食了。

不过弗拉基米尔同志却在几年前去世了,大权旁落到了史达林手里,经过激烈的斗争,史达林排挤了托妞等竞争者,独揽大权,国际国内形式改善,自己又大权独揽之后,让史达林感觉到苏俄暂时是安全的,所以他心里又升起了不安分。

今年大规模的改建、扩建了一批旧企业,将苏俄的工业实力恢复到了沙皇时代,也让史达林摸索出了一些苏维埃式发展经济的心得,一个计划经济的念头在他脑子里成形了,苏俄开始轰轰烈烈的制定五年工业计划。

杨潮亲自带领老朋友基里连科的代表团,在山东各地转了一个遍,让他们看了该看的,也看了不该看的。

“我国的工业发展,一开始是有一些盲目的,建设了太多的重工业。当时西方国家盛传我国即将崩溃,可惜他们的预言破产了,我们不但没有崩溃,反而成为世界前三的工业国家,只是很长一段时间工业模式很不平衡,重工业产品严重过剩,轻工业发展却不足。因此当欧洲战争一结


状态提示:第五百二十二节 苏俄代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