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符长宁这身份好猜,但凡知道一些的人,若是肯仔细想上那么一想——这宫里头也没听说有新公主诞生下来,就算是诞生也不能一下子生这么大个姑娘。想想其他几位公主,封号也没个是叫慎敏的。联系之前那些风声一想,不难猜出这就是以后的“准太子妃”。所以这次,来巴结符长宁的人竟也不少。
符长宁以往做荣国皇后的时候,这些接人待物的事情都是她来做。所以皇后让她打下手,这简直是杀鸡用牛刀,大材小用,轻松容易得很。就是李皇后她自己,这时候也不禁对符长宁有些刮目相看了——咦,这位公主倒是生的好灵慧,凡事一点即透的么。当然了她也知道,这里面肯定也大部分归功于天岚国周皇后教养的好。于是愈发觉得,果然不愧是世家姑娘么,一般人,那肯做到这样?
这位李皇后对符长宁愈满意,那些内外命妇的都看在眼里,也就愈发的不敢小瞧于她。
故而这一个年关过去了,符长宁倒是在京都内外的夫人口中,都成为了个一等一的人儿了呢。
这些符长宁都是不知道的。
皇后要做的就那么点点儿的事儿,拿了大方向就行,其他的还有她那么多的心腹婢子们去帮她做呢。只不过近日来,皇后的心情却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爽利。
符长宁因常在凤鸣宫呆着,所以很听到了那么点儿的风声——是良妃要晋位了呢。
不过……是良妃居然要晋位?
本来么,现在后宫之中,别说是贵妃皇贵妃了,就是四夫人,也就只才一位。这些年皇帝生不出儿子,愈发懒怠大肆选秀,他觉着,纳了再多年轻貌美的小妾,也不过是对他的一种讽刺,所以这就叫个破罐儿破摔了。因皇太后也早死了,更没人去管他。故此后宫人数才如此凋零。
朝堂上,谁敢说什么呢?照着原来来说,还是有那么几个人敢于劝谏皇帝迎新纳妾,不给李皇后的面子。但是后来,就越来越少的人有这么大的胆子了——谁还敢呢?但凡有人说一次,皇帝就动一次怒,倒也不是明面儿上来,但他总是给你小鞋儿穿,这谁受得了啊?时间一久,日子一长大家也就发现了,这是皇帝不想纳妃呢!
得,那还说什么呢?有个皇太后也能镇压镇压他,可是现在皇帝都人到中年了,皇太后她老人家更不知道在哪方世界神游呢,谁来管啊?
于是选秀纳妃这事儿,就这么搁置下来了。
要说,后宫里头就这么几个人,也掀不出什么大风浪来的吧?但就是很有那么几个人,总爱作什么款七八糟的幺蛾子。
比如,抱夏殿的那位美人,良妃。
近日朝堂上,不论是皇帝还是准皇太子的沈从景,都是颇有那么几分焦头烂额的意思。一个是因着荣国明目张胆大张旗鼓的滋扰,另一个就是因冬天才刚开始,各地就已经开始冻死人了。尤其是峡北峡东,简直要人命的速度。
所以准皇太子沈从景都不大爱来符长宁这里了,皇帝就更不爱往后宫跑了——反正他现在有儿子了,去后宫也再生不出其他儿子了,去也就是看看旧人,可是这时候谁还有心情啊?
但就是这么有能耐,良妃就硬是得了皇帝的许可,每日都能出入御书房,给皇帝送汤了!
其实到了这把年纪,眼瞧着局势也不大会变了,后妃们的情况实在是稳定的很。就说恭淑夫人和良妃,各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好多年也没变过了。也就是三年前“新晋”的瑁嫔和铃嫔两个人么,还有点儿新鲜感。所以李皇后也看出来了,咱们皇帝是个守旧的人,不很爱发展新人和变动局势,所以李皇后分毫都不担心这么几个人在她的手底下翻出大天儿来——都十几二十年啦,她对这么几个女人熟悉到跟亲姐妹似的,还有什么把柄没有的说呢?
但就是这样,最近皇帝硬是找了个机会跟李皇后说了,“年后想晋一晋大家的位置。”
皇后一听这个,倒也还好,并没动怒的。是了,大家在自己的位置上待了那么久了,晋上一晋,倒也无妨。于是皇后点点头,回答了皇帝,“也好。”
紧接着皇帝就说了他的看法,“恭淑么,再晋也没得晋了,朕还不想立贵妃。”
全天底下的人都知道他对“贵妃”这个词很是不待见。于是皇后十分理解的点了点头,“总该有点赏赐才是。”
皇帝表示同意,“不论怎么晋,只要朕一日不立贵妃皇贵妃,后宫里头的人除了你,就再没人能越过她去。”
皇后也不是很在意——谁越不过恭淑夫人她都没意见,反正都是她手底下的人,谁老大谁老二还不都是那样。而且她和恭淑夫人么,大家都是世家女,好来往好说话,斗上一斗也有滋味有格调,她当后妃第一人,皇后还是没什么意见的。
皇帝又说了,“真觉得,瑁嫔和铃嫔年资尚小,不好一晋再晋。”
李皇后在对皇帝这里,那是个拿捏得当、非常聪明的一个人。以她和皇帝做了这么久的夫妻,她还不知道皇帝什么德行吗?一听皇帝说完了恭淑夫人,直接就跳到了瑁嫔铃嫔两个,皇后直觉事情不对劲儿!于是几乎是皇帝话音一落,她就立刻的接了话,“瑁嫔铃嫔两个年资尚小,按说确实不好再晋。但瑁嫔还是当初诞了公主才晋的位份,这几年老老实实的,平日里也不招惹事端,很是灵慧的一个人。按说诞了公主的就那么几位,除了骄阳她母妃,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