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百人会之关东局>第769章 亚洲战场的难题

历史上,亚洲的势力范围的划定是:美国占领全部日本,北海道附近的千岛群岛归苏联,苏联要求外蒙独立,保留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特别是铁路和大连港。只有满足这几条,苏联才出兵中国东北,攻击日本。

美国对亚洲的战局很没信心,主要是在硫磺岛后,怕日本人不要命,造成大量美国士兵死伤,便拉苏联进来。苏联体什么要求,美国都答应。

于是苏联在获得很丰厚的回报后,做了本来应该做的事情。

这就是欧美历史学家对雅尔塔的检讨。他们认为,应该让苏联在战斗中起同样的作用,但不给他们这么大的势力范围。

现在,历史的轴向改变了,苏联和中国的势力范围变了,还有一系列的两国间协议,世界大战还没结束,他们不好撕破协议,于是就提出来港口和铁路的问题。

斯大林打断了苏联将军的发言,道:“在欧洲战场胜利以后,苏联可以出兵日本。作为代价,中国政府需要把贝加尔湖一带归还苏联,并缺保留铁路的所有权,以及保留大连港的使用权。”

至此,谈判有些僵局。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不相信,中国能打到日本去,甚至他们都不相信中国能达到朝鲜去。

一个美国军官插嘴道:“中国军队能打到朝鲜吗?如果能,我们可以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以南为美国作战区域,以北为中国加上苏联的作战区域。”

他展示一幅地图,在地图上,他用红蓝铅笔在朝鲜半岛中部画了一条线。

罗斯福不说话,没有制止这个参谋的插嘴。显然,这个参谋的话是他授意的。

一个苏联军官突然插嘴道:“如果你们不能打到日本,苏联势必要出兵。我认为,我们苏联原来在远东的土地应该全部归还我们。”

斯大林点头。

罗斯福:“我们可以独自占领日本。”

一下子,关于亚洲战后利益的划分成了苏联美国两个压迫中国一个的局面。他们几个国家在这里放大话,都在假设中国无法打败日本。

历史上,朝鲜的势力划分是美国苏联两家谈判确定的。

关于朝鲜,他们自己显然没有自我解放的能力。至1945年8月,盟国首脑之间达成的共识主要有两项。

战后朝鲜应予独立。******提出此议,获美、英支持,写进了《开罗宣言》,苏联在德黑兰会议上对此表示“完全赞同”。

第二个共识,是朝鲜的独立途径,就是对朝鲜实行美、中、苏、英四国托管。

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期间,美苏军事首脑就苏联对日宣战后双方海、空军活动范围达成协议,但双方陆军间并未划出明确界线。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苏军立即在朝鲜北部登陆向南推进,大有占领整个半岛之势,而美军这时仍在太平洋与日军激战,远离半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提出美军应立即在半岛南部登陆北上,以免朝鲜全境被苏占领,而美陆军则认为无法办到。

美国******8月10日夜进行紧急会议。于是当时任作战参谋的腊斯克(后任美国国务卿)和他的一个同事便提出了以朝鲜中部38°线为界作为美苏地面部队作战和受降分界线的方案。13日此主张被杜鲁门批准,15日送交苏、英政府。苏联表示同意,而且斯大林打算以在朝鲜的让步换取美国同意苏军占领日本北海道。美国坚持独占日本,未作让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945年9月2日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一项命令中将美苏间关于38°线的决定公布于世,已进入38°线以南的苏军即后撤回到此线以北。

1945年9月7日美军才在朝鲜半岛南端登陆。自8月下旬起,三八线两侧禁止人员物资交流,铁路被切断,9月上旬通讯联系也被中止,朝鲜南北之间实际处于分割状态。

美国在提出以三八线划界的方案,绝不仅是起因于一个美国军官的偶然发现,仅仅是纯粹军事性质。美国陆军上校们在划定分界线时,前提是要满足******的“政治方面的考虑”。三八线的划定,将朝鲜的旧都汉城和仁川、釜山两个重要港口都包括在美军受降的南部地区之内。

提出三八线方案的腊斯克上校后来谈起过这件事,他在1950年7月的一份备忘录中承认:“如果这条线为苏联所拒绝,美军按实力并不可能到达这些地区。但我们认为把朝鲜的首都包括在美军管辖区内是很重要的,因此还是提出了这条线。”

最让美国人高兴的是苏联竟然同意了这个方案。

周公:“目前,欧洲战事胶着,盟军登陆已经八个月了。八个月以来,西线盟军连法国都没有光复。虽然你们觉得占领了北欧几个国家是胜利,但是,欧洲大陆的进展不大。苏联在东部进攻,连苏联本土还没有完全解放。”

几个领袖知道他说的是事实,底气有些不足。

周公继续:“现在,德军和盟军各自有胜利和失败,德国人都认为德国不会灭亡。那些德国的仆从国也不认为德国会灭亡。反过来,盟国的人民有的觉得盟军会胜利,有的人已经要放弃。比如美国,上百个大城市都在反战。虽然工人在加班生产物资,但是那些妇女,那些父亲母亲都在游行,在抗议。”

周公的话每一句都打入人心,他们插不上嘴,只有听。

周公继续:“我们几个国家的领袖认为盟军会胜利,所以我们在


状态提示:第769章 亚洲战场的难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