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飚哥,您又要干什么大事了!”申洋透过镜片的眼神充满了期待,这倒让余飚有些好奇,其实这也很正常,呆在这山沟里成天和铁呀、钢呀、武器呀的打交道,想找点别的事情调剂一下也无可厚非。
“现在还不好说!”余飚淡淡一笑,伸手拍了拍申洋的肩膀:“我只问你们俩一声,到时候愿不愿意跟我干!”
“话也不说清楚!”杜在军叹了口气,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算了,反正早上了贼船,就跟你干到底了,只要不是欺男霸女这样缺德的事情,我就跟着您了!”
“你说这话就该揍!”余飚冲着杜在军挥了挥拳头:“把我当成什么人了,不就是把你们的梦中情人变成了我媳妇儿吗?要说这事也怪你们,不早下手,现在后悔了,嘿嘿!人家都快变成孩儿他娘了!”
“这话说得可不对,我们虽然喜欢李如萍,可沒那意思!”申洋辨解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我们那时可是一心不当亡国奴,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救国大业中去!”
“小眼镜,你说得挺高尚啊!”余飚一脸的不相信,但还是转入了正題:“别说沒用的了,鬼子调來了装甲部队,你们总不会让我拿脑袋去撞吧!”
“用脑袋撞肯定不行,要是用您那独门兵器,兴许能捅出两个洞來!”杜在军嘻笑着将一份报告递给了余飚。
其实杜在军虽然是开玩笑,但装甲车被冷兵器破坏的例子也不是沒有,中国方面曾从意大利购买了大量cv-33战车,原因是价格便宜,等拿到手才知道这种装甲车在埃塞俄比亚居然有被部落战士用大斧铁锤砸烂消灭的“光荣”历史。
这份报告是兵工厂生产的反装甲武器的详单,可以说是绝密材料,其中就有余飚最关心的反坦克枪榴弹、定向地雷等内容,甚至还有让他惊喜的火箭筒的事情。
火箭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士桢制作的一种名为“火箭溜”的火箭发射装置,可赋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是现代火箭发射装置的雏形。
火箭筒重量轻,造价低,使用方便,易于大量生产和装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來,是步兵近程反坦克作战的主要武器之一。
反坦克火箭筒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1942年美国装备的60毫米1式火箭型火箭筒,美军士兵因其很象一种叫“巴祖卡”的喇叭状乐器,即称它为“巴祖卡”,这个俗称后來在欧美成了对火箭筒的习惯称呼:“巴祖卡”采用两端开启的钢质发射筒,靠弹内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推力推动火箭弹运动,发动机排出的火药燃气从筒后喷出,使武器无坐力,另一种是1943年德国装备的“铁拳”无坐力炮型火箭筒,它发射150毫米超口径破甲弹,靠发射装药在两端开启的钢质发射筒内燃烧形成的火药燃气压力,推动弹体运动,并利用火药燃气从筒后喷出产生的反作用力,消除筒的后坐。
不过,等余飚迫不及待的将兵工厂制造的“火箭筒”拿在手里时,却有些失望。虽然样子很象他画出的示意图,但重量明显超出了他的预计。
“沒有适合口径的无缝钢管,这是用笨法子缠绕出來的!”杜在军解释道:“目前只有这么一个样品,经过试射,兵工厂认为单兵携带和发射,有很大的困难,倒不如多生产空心装药枪榴弹合适!”
“而且,我们制造的火箭弹是用火药pēn_shè产生的动力飞行,经过多次实验,我们认为这绝对有问題!”申洋接着说道:“要想达到您所说的那种标准,火箭弹应该是采用小型发动机來推进,而这项技术在国际上也属于尖端,按照我们现在的水平,根本达不到!”
余飚的眼睛直了,脸也有些发烫,沒想到竟然是这样,自己所设想的不过是穿天猴而已,不懂装懂要不得,这下丢丑了吧!自己原來还以为,火箭筒不过是个空心铁筒,沒想到关键不在筒,而在弹上。
事实确实如此,火箭弹通常由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和稳定装置三部分组成,战斗部包括引信、火箭弹壳体、炸药或其他装填物,火箭发动机包括点火系统、推进剂、燃烧室、喷管等,尾翼式火箭弹靠尾翼保持飞行稳定;涡轮式火箭弹靠从倾斜喷管喷出的燃气,使火箭弹绕弹轴高速旋转,产生陀螺效应,保持飞行稳定,当时只有美国和德国的有微型火箭发动机的技术,英国人也想搞,最后也只能搞出一个弹簧发射的伪火箭弹,好处是可以随便发射,室内也可以使用,不怕气流反冲,坏处就是命中射程惨不忍睹,只能将就着用。
杜在军见余飚两眼发直,脸色变幻,便宽慰道:“飚哥,这火箭筒咱搞不出來,可枪榴弹的种类射程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空心装药的原理我们已经琢磨明白了,利用的是门罗效应!”
在弹头前部装一个圆锥形金属罩,锥口朝前,锥尖朝后,金属罩后面装有炸药,前面是空的,弹头爆炸时,金属罩被高温熔化成高速液体金属射流,象透镜那样聚焦到空心部分的中心,射向敌坦克的装甲,把装甲冲出一个洞,并毁伤里面的设备和人员,这就象用高压水龙头在沙堆上冲出一个洞道理一样,这项技术据说最先由瑞士发明,后來卖给了英国和美国。
“所以,对于目前日军的装甲部队,破甲枪榴弹已经绰绰有余,而且改装后的燃烧枪榴弹,碎片枪榴弹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