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建隋大业>王琳
续派兵遣将之余,又于7月13日派吏部尚书谢哲去宣谕王琳。印象中,他是陈郡谢氏最后一个政治能人了。在他之后,乌衣巷的fēng_liú就真随堂上燕消失在了寻常巷陌。谢哲见到王琳,究竟干了些什么,今人不得而知。只晓得随后发生的事对陈霸先非常有利。史书里说,此时周文育、侯安都等人买通了看押他们的王子晋,许以重赂,王子晋就在大船边放了艘小船,假装钓鱼,夜深人静后,把囚徒们用小船载上岸,藏入深草丛中,一道步行投奔**。其间,谢哲究竟扮演了个什么角色,是个迷。他回建康向陈霸先复命之时,王琳撤回了湘州。

而后长江中游还有一堆地方武装坐在王陈两派之间骑墙,江州庐山一带大混战,严重毁坏自然风光。

公元559年6月,枭雄陈霸先病死。王琳趁机发起总攻。开始很顺利,把陈将吴明彻打得只身逃还。560年二月,王琳帅舟师顺江东下到了芜湖附近。北齐派出刘伯球,慕容子会领兵在西岸支援王琳。这时候宇文氏趁着王琳东走的空虚,派出数万人袭击郢州,王琳怕军心不稳,压下消息。2月14号,西南风大作,王琳领舟师顺风直逼建康。屯在芜湖的**在侯瑱的指挥下开进长江跟在他后来。占了梁军的上风口,反而使王琳处于劣势。王琳的军队此时犯了一个绝对错误,居然向**丢火炬,可逆风,反而烧了自己船。实在让人怀疑王琳是否紧张过度而思维混乱,当然也可能某一时间段风向有变。或者是军士私自的决定。从王琳为人来看,他的属下自由散漫。侯瑱趁势发起猛攻。梁军溃不成军。溺死了十之二,三,逃到岸上的被**追杀殆尽,西岸接应的齐军陷于芦荻烂泥中自相蹂践,刘伯球,慕容子会全被俘虏。至此,梁军全军覆没。王琳乘坐舴艋舟逃到湓城,还想收集离散军士,但此刻大家都保命要紧,再也没有人愿意跟他搞光复大业了,王琳只好带着妻妾、左右亲信十几个人逃奔北齐。同时抵达的还有小皇帝萧庄。萧庄后来病死在这异乡。

北齐的皇帝让王琳在合肥一带召募武人,军事威胁陈朝。王琳的侄女婿陈朝合州刺史裴景徽愿意作内应,再攻陈朝。王琳见新败,手下又都是新召的,犹豫不绝,裴景徽心急如焚等着度日如年,担心事情泄漏,干脆跑到齐国来了。

北齐皇帝就任命王琳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镇守寿阳。等到王琳兵强马壮,蓄意待发了,同在齐国对陈前线的尚书卢潜又来拖他后腿。陈茜通信到寿阳,愿意和北齐和亲。卢潜很配合地把这封信上报上去,同时要求息兵。北齐皇帝同意,决定改变对陈方针。王琳一肚子气,和卢潜争执不断。562年初,北齐皇帝把王琳调到邺城去,任命卢潜为扬州刺史。

寓公王琳在邺城一晃就是十年多。南边陈茜病死了。他弟弟陈琐当了皇帝。北齐的皇帝是一个不如一个。落到无愁天子高纬手里,把国家玩得日益糜烂。宇文氏挑拨陈朝进攻北齐。好渔翁得利。公元五七三年,陈将吴明彻大举北攻。著名的美男子兰陵王就是这时候死的,他知道自己让皇帝高纬讨嫌,在家里称病,高纬想,敌军来了你还装歪!就把他杀死了。重担自然落到了熟悉南人的王琳身上。高纬另派了尉破胡与之配合。尉破胡开局不利,就被吴明彻击溃。吴明彻把王琳围在寿阳。在淝水筑堰灌城,城里人都得了水肿腹泻,死了十之六七。而齐将皮景和等带着十万大军屯在寿阳三十里外,居然不采取任何救援行动。王琳从七月守到十月,城陷,被从前得手下败将吴明彻俘虏。卢潜也一道当了囚徒。“援军”皮景和见势不利,溜得飞快。驼马辎重一股脑儿留给了**。

得知消息,无愁天子高纬终于面露愁色。他的宠臣却是伶俐:“就算我们齐国尽失黄河南岸,也还可作一龟兹国呢!”高纬转愁为喜。如此没心没肝的朝廷,真替王琳不值!

王琳被押到**军营,一路很多当地百姓哭着跟着。吴明彻军中不少是王琳当年的老部下,个个流着泪为他请命,争相送来生活日用品。吴明彻本来想把王琳槛送到建康,可一看这架势,吓坏了。万一有不要命的在半路上劫了囚车怎么办?心一横,派人追上囚车将王琳斩杀在寿阳东二十里。消息传开,哭声震天。田夫野老,知与不知,莫不为之流泣。有个老头儿拿着酒肉来到王琳身死之处,祭奠之后,将浸着王琳热血的,还戴着余温的土收集而去。尘封中,该有怎么样的一段往事啊!王僧辩流亡北齐的长子得知噩耗,登上高冢,对着南方痛哭而绝。

王琳被传首建康。他的头颅高悬市中,直视陈家三代朝廷。王琳故吏朱玚上书陈朝廷要求埋葬王琳的首级。吴明彻居然好几次梦见王琳向他求取首级,也开口帮着说话。陈朝皇帝同意了。于是王琳的尸首合一,被埋在寿阳附近的八公山侧。在这陈朝的领土上,上千人参加了这个陈朝世敌的葬礼。不久扬州茅知胜等五人悄悄挖出王琳的灵柩,秘密送到邺城。再次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代绝世偶像带着忠武王的谥号归于黄土。

王琳其人,在历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说他虚伪,不值得那么多人崇拜。我认为,他肯定是有政治野心的。从王琳的人际关系看,他总是和下级非常铁,而和上司搞不好,感觉不是个甘居人下之辈。但是他对梁朝的忠贞决不假。虽然人很有些政治家的


状态提示:王琳--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