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的大致内容,早在预料之中,事实上,这段i子,丁晋和等的更不耐烦的“钦差”铁良臣几次接触攀谈后,已经对朝廷有可能的判处做了详细的分析。
果然,圣旨对孙回等涉案人员的判处,基没有过丁晋的预料,大部分的罪行,都推在了死人身上;牵扯进来的一些官员,抓小放大,只严厉惩处了张忠之类没根没基的些许小官吏;而像孙回之兄“汾州都尉”孙归、上任并州刺史现在担任“贺州采访使”的葛晋槐之辈嫌疑极大者,却只冠了个“纵容亲属”、“检下不严”的罪名,革职了事。
而如那些更高级的官员,圣旨里连提都没有提。比如丁晋审问刘疤子时,曾据他的招供,怀疑现在的“兵部侍郎”陶大翼,在“尚书”郭解被刺一案中,有很大的嫌疑。丁晋虽然没有告诉其他人,后来刘疤子也死了,但是“捕头”崔九这个知悉更多内情的人,为了躲避裕县的抓捕,后逃到了并州刺史府归案。听说袁颂和铁良臣也都分别审问了崔九,但是却没有了下。
圣旨的处罚名单中,“并州刺史”袁颂也受到了波及,他虽然上任刺史不到一年,但也需要负担一部分“检下无术”之责,又,在事件生后,毫无作为,被认为不适合担任“州长官”的重要职务,于是被罢免了刺史,分派到岭南一个偏远之县担任县令。
对于裕县官吏的处置,朝廷似乎不yu大动干戈,虽然许多人在孙回的罪行中或多或少扮演了助纣为虐、同流合污的角se,但是除几名为者及大恶者外,圣旨中只是以“忠直”、“果敢”、“为民”等思想训斥了众人一顿,让他们继续担当职务好戴罪立功。
唯一例外的是倒霉的“胆小鬼主簿”崔斯立,也许是因为其身负重要职务而丝毫没有起到监督制约的作用,实为“不作为之罪”,因此jing告xing地罚了他半年俸禄薪水,并点明:暂时留用以观后效。
崔斯立没有丝毫失落的情绪,他觉得很满足,之前,他已经做了丢官失职地更坏打算。如今能保全功名,已经算是非常高兴的事。当然,他也知道,丁晋曾为自己向御史铁良臣说了很多好话,并将打死孙回后。县署事务能很快回归正常秩序的功劳大半给了自己。这让他很惭愧、很感动。
受处罚的人,还有一连串名单,因为这些人涉及在孙回的多桩案件中,又没有在前出现,更加上这些人。下至凡夫走卒。上到公卿大夫、县令州尊。要一一点出实在太过唆,因此暂时略过不表。
说完责罚名单,再说奖励人员。孙案之大。牵连甚广,能理清此案并没有出大地篓子。为其费心出力地人当然不少,按说应该奖励甚大。但毕竟这个案子解决得实在是不够光明正大,其中内幕勾当无法细说,暗地的龌龊交易多不胜数,该奖励的不能奖励,不该奖励的却明面上好像需要奖励,如果奖赏丰厚、大肆张扬,恐怕不免又是一场风波,于是最后干脆只特定奖励几个无法不奖励的人员,其他地人员,一律不予列入名单。
这几人中,头一个当然是“御史”铁良臣,千里辛苦来审案,做事也是滴水不漏,办得妥妥当当,案子结论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毕竟符合大部分人地利益,不奖励他实在说不过去。于是,给了个“裕县公”地虚爵,赐了些锦缎美帛、金银财物,至于职务,此人回朝后,必定将有一番如意升迁,按其不过四旬的年纪,未来仕途大有可为。
第二个人是上京告状的“县丞”马致远,圣旨里只是大大褒奖了他一番,赐了些绫罗绸缎,并没有说职务安排,但按照此人一直留在长安城没有回裕县地情况来看,此人应该是另行任命了。
“田曹”索秀玉在制服孙回过程中立有大功,随后又为稳定县局势出了大力,更加上其曾经在孙回得势时,便勇敢地和其作对(其实是被人家欺负殴打),这就是政治上没有“污点”,因此,因功被迁为“县丞”,级别升了sān_jí还多,这也算是对他冒险投机jing神的回报了。
王氏兄弟,亲死孙回,得报义父大仇,没有其他奢望,却没想到圣旨也有奖赏,两兄弟中,哥哥王三升为法曹;弟弟王五升为五班差官(管理众衙役)。虽然都是比芝麻还小地胥吏,但也让一向严肃yin郁的两兄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此外,比如韩老柴、温静等人,各有奖赏,都是些财物赏赐,不过这也比丁晋要强得多了。
按理,丁晋乃揭开孙回不法罪状之最重要人员,也是其制服了为之犯,该重奖,但是,他打死孙回这一点,还是被人做了章,拿住不放。
幸好,丁晋收孙回时,那一酒壶并没有算白砸自己。以下犯上,实乃官场大忌讳,也是尊卑社会的大忌,既然没有人能证明丁晋会自己砸自己,那这份糊涂帐当然无可辩驳地要落到孙回头上。而你既然将人家长官的脑袋都砸破了,打你几下出出气,总不算太过分吧?
唯一过了的就是,丁晋竟然将孙回打死了,就算是刑罚失误致死,那也是“失手之罪”,这事要放在现在,绝对是个不轻的罪刑,非坐牢不可。幸好,周承唐髓,整个社会化,体现出来的便是一种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