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宦海风流>第八章 第一次上衙

丁晋自怪病苏醒后,便得了个“沉思”的毛病,不复往i少年人的飞扬跳脱,变得有些稳重起来。这样的变化,对他有得有失,虽然xing格心智比较同龄人成熟,遗憾的是,以后也可能很少再会有冲动激情的时候。

一直以来,丁晋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没有完全理解,那个“丁云”灵魂中经历的很多奇妙事情他也无法明白,幸好世人迷信,想不通的情况下,他便把这番际遇归于梦中得遇神仙指点,古人云:黄粱一梦,人生已过;有了这番自我安慰,丁晋便没有钻入牛角尖。

有这种洒脱,不能不归结于和“丁云”灵魂的融合,虽然他生xing聪慧,但毕竟缺少阅历和历练,犹如一块没有经过锻造的粗糙玉石,仔细打磨后才终于变成jing品。从这方面来说,继承了“丁云”虽然没有自主意识但却拥有完整经验和记忆的灵魂后,也很难说现在的丁晋还是原来的丁晋,只能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思想层次来说,再无法分清他是丁晋还是丁云。

在这次对郑老旦使用计谋的事情上,如果换成是以前的“丁晋”,可能依着少年人爱憎分明的xing子,必定会清高地不屑为之,而换成了现在全新的“他”,诡计用来全无负罪愧疚感觉,思考更多的却是成败得失。

牛刀小试,虽然不值一提,但此次事件对丁晋的一生无疑影响深远。成或败,决定他择取不同的价值观。而最后的结果,注定了丁晋要走向属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

过了数i,郑老旦亲自上门来拜访老哥哥丁老屠,两家正式商谈婚约事宜。

周朝的婚姻主要通过媒妁之言,一些女子在结婚前对自己的丈夫一无所知,这时候,结婚仪式得抓紧了,女子可以赶紧询问男方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志趣等,这样便于结婚后家庭的和睦理解。

而又因为本朝继承了大唐的制度礼仪,社会风气相对来说颇为开明,一些规定倒也没有后世那般死板教条。唐朝时,唐人还存在试婚制度。当然,试婚不是随意的xing行为,也要订立正式的契约,不合则散,合则正式结婚。在不能zi you恋爱的年代结婚,也只能这样保障一下双方的权益。这种试婚约定,在本朝一些地方,还流行不衰,说明其有一定的社会先进xing。

对于几十年交情的丁郑两家,当然用不着这么麻烦地搞那些婚前沟通。虽然长大后,丁晋和郑小板几乎不怎么来往,但小时候的友谊还在,彼此存在儿时感情,乍然成为夫妻也不会尴尬羞涩,所以,这桩婚事几乎没有怎么耽搁拖拉,在双方家长商谈后,很快便进入正式程序。

受儒学礼仪影响,本朝婚礼所须遵守的仪节已经非常繁多,总得归结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称为“六礼”。

本来普通市民家孩子结婚,用不着仔细按照这些步骤一一来过,丁家的意思是从简为好,毕竟自家的情况在那摆着,犯不着浪费钱财摆阔。

疼爱女儿的郑老旦当然不依,不过这老头现在对丁晋是越看越喜爱,自然不会难为贫穷的亲家,拍了胸口承诺说一切花费由他负责,丁家老两口倒没感觉什么难为情,丁虎更是大大咧咧毫不在乎,丁晋虽然不说话,心中却有些黯然惭愧,接受了一部分“丁云”现代思想的他,本能地觉得这事办的有点折损自己“大男人”的面子。

婚事礼仪办得再复杂麻烦,也用不着新郎官cao心,两家订了婚期,忽忽几i好i子已经来到,这场婚礼虽然照顾到丁晋赶考的i子,举行得有点仓促,但在郑家强大财力的支持下,一点没有显出唐突急促来。

婚礼当天,丁家人在宗族祠堂拜了祖先,然后又在自家拜起香案,烧上五柱高香,一身大红袍的丁晋被众人簇拥着跪在中堂,向天地拜了。

又出了门,在迎亲的两顶轿子前恭敬拜了,喜气洋洋的丁虎领着一帮小兄弟只管把喜糖红纸使劲向周围观望的人群撒了,这叫“闻喜钱”,声音洪亮的司仪一声高喊:起轿!迎亲队伍正式出发。

迎亲是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郑家财大气粗,坚持迎亲要用两顶豪华大轿,去时女轿中要有压轿人,不过这个“人“是假人,郑家重金塑了一具涂抹了金漆的木人,穿上红衣,端坐轿中;另一顶轿中坐了喜娘,新郎丁晋骑了一身披红的高头大马走在前面。唢呐锣鼓喧天,一路敲敲打打震动了半个洪州城。出来看热闹的人群几乎把几条大街挤个水泻难通。

一路被看猴戏样地来到郑府后,新郎丁晋下了马,却只能在门外等待。郑府派出百多名红衣使者(仆人穿红)陆续从府内出来,大礼恭敬迎轿,喜娘下轿。

然后再由喜娘搀扶出盖着红盖头的新娘,上了轿子,司仪再次喊起轿后,锣鼓重新敲起,迎亲队伍便又要在一路围观中,打道回丁家。

这里要插个小曲,迎亲的时候,丁虎随了弟弟来到郑府门口,还是上面的老规矩,带着一帮兄弟向周围邻居街坊撒着喜钱,却没成想突然飞来一颗小石子,打在丁虎脸颊上,疼得他直骂娘,正忙碌间,本想不理会,却没想到暗中人得寸进尺,不断有小石头飞来,片刻间,丁虎几乎被打得满头是包,幸亏他混在人堆里,大家注意力又都在新人身上,不然额头淤青的丁二郎非当场闹个笑话不可。

最后,丁虎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却原来是郑小板的弟弟,郑府小


状态提示:第八章 第一次上衙--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