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年,华谊投资公司控股投资了华谊广告有限公司,这家广告公司成立后,投拍的第一部作品是英达的情景喜剧《心理诊所》。当时,王忠军涉足影视业的目的很简单,作为广告公司,必须从电视台购买一定的时段作为广告的播出平台,而单纯的购买时段竞争很激烈,成本和难度也较大,于是他选择了一条大多数广告公司会走的路——通过投拍质量相对不的影视剧卖给电视台,由此争取到一个收视率相对较高的档,附加一定的广告。
之后,王忠军开始把目光由电视剧转向电影,投资的第一单生意,是与华亿影视娱乐有限公司和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公司一起花高价买下了电影《荆轲刺秦王》的内地发行权,之后1年又相继投资拍摄了《鬼子来了》和《我的1919》。《荆轲刺秦王》票房遭遇滑铁卢,《鬼子来了》又被禁映,也算是交了学费。
对华谊而言,2000年之前属于投资的盲目期,之后可以说,华谊逐渐开始走上比较成熟的商业化、产业化道路,这个时候,冯小刚导演也加入了华谊。
冯小刚的经历称得上中国电影界的传奇,一个没有经过影视专业教育、从美工开始做起的非专业人士,成为今天中国电影一个代表人物,期间的艰辛可想而知,更何况,冯小刚为之奋斗了多年的行业,是一个非常讲究门第与传承的圈子,非专业出身的冯小刚,一开始就处在一个很不利的地位上。
冯小刚的思路与学院派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这种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不是他不想追求,而是因为他根本不具备追求的条件,一个“野路子”出身的导演,其作品不仅饱受诸如“不专业”的抨击,更不可能从上级管理部门获得合法出国参加海外的电影展的名额。因而,学院派憧憬的那种方式,他一开始就走不通。既然如此,追房自然成了他所剩不多的周旋余地了。
冯小刚一开始就以商业片导演的身份进入电影圈,这或许是在外部环境制约下一种不得已的选择。然而就在不经意之间,他开创了中国电影商业化(或者说产业化)历程上的一条新路线……秦唐,这条路线将越走越宽阔、变成流畅的坦途。
以“艺术商人”自居的王忠军当然首先是一名商人,对票房和利润的追逐自然是其“天性”,或许正是因为两者之间在商业利益上的共同追求,双方一拍即合,1年,华谊投资了冯小刚导演的2000年贺岁片《没完没了》。不过,对《没完没了》的投资还是一次有限度的商业尝试—该片的出品方仍然是紫禁城公司,华谊只是联合投资方之一。
在与华谊合作前,冯小刚的两部贺岁电影《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已经取得了相当不的票房成绩——《甲方乙方》3000万元、《不见不散》4000万元,但随之而来的对冯小刚的评价却不容乐观,首先是有人怀疑这种业绩能否持续;其次,行业内部的传统观念也不认同冯小刚个人价值的增长速度。投资《没完没了》,在当时状况下,不啻于一票风险投资。
有前期投资电影的失败,华谊当然想到的就是如何分散投资风险,能在影片中引入植入性广告显然是个不的方案,华谊广告的老客户中国银行自然成了考虑的首选对象。
植入式广告是影视剧衍生产品的一种,通过将某些企业或产品融入影视剧内容来达到为其宣传的目的。
植入式广告在好莱坞大片中司空见惯,在当时的国内还是个chù_nǚ地,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的“百龙矿泉壶”是目前国内有据可查最早的一例植入式广告经典个案,而《没完没了》首开了中国电影作品植入广告的先河,中国银行的产品在剧中一再与影片的情节、人物结合,多次现身。因此,《没完没了》在制作完成之前,广告收入已稳赚1500万元。这意味着,影片尚未发行,华谊就已经完全摆脱了投资风险,而且还能预测利润。意想不到的是,《没完没了》在2000年最终获得了约4000万元的高额票房,成为当年国产影片票房冠军。
秦唐清楚记得——这种通过影视剧衍生品分散投资风险的做法,成为华谊公司后来屡试不爽的一个“套路”,其接下来出品的《大腕》、《天地英雄》、《》、《天下无贼》、《非诚勿扰》莫不如此。
《没完没了》的大获全胜,坚定了华谊大规模进军影视产业的信心,2000年8月,华谊广告与太合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设立了北京华谊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华谊太合”),注册资本2600万元,太合公司和华谊广告分别货币出资1300万元,各占注册资本的一半。
年,华谊太合挂牌之初,共设有制片部、发行部、宣传部、海外部等四个部门,以及分别以冯小刚、路学长、陆川、滕华四位导演命名的工作室,这些导演都与华谊太合签约,唯一性地为华谊太合投资拍戏。
1年1月12日,即与有“内地第一经纪人”之称的王京花共同设立了北京华谊太合文化经纪有限公司(简称“文化经纪”),主要从事艺人经纪及相关服务业务。双方分别货币出资75万元,各占注册资本的50。此举不仅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