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更,求推荐,求订阅!
万籁俱寂之中,打破“贝尔现象”的第一个声音出现了,准确地说,是打破这个现象的第一个影评,出现了。
这个影评来自于号称“第一影评人”的罗杰-埃伯特,让美国媒体一片哗然。罗杰-埃伯特是谁?想必美国娱乐圈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位今年已经六十三岁的美国影评人、剧本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罗杰-埃伯特从1967年就开始在“芝加哥太阳报”刊登自己的影评了,后来又在网络上发布,他的电影评论在美国和全球被超过两百家媒体发表,他撰写了超括他的电影年鉴。1975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批评奖的电影影评人,今年的六月份他还成为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第一位获得一颗星的影评人。在影评界来说,罗杰-埃伯特就是皇室级别的待遇,他从1994年就开始出版“伟大的电影”系列,列举他认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电影,去年,“撞车”有幸成为了他认为2004年最重要的十部电影之一,在此之前,“改编剧本”也进入了他所认为2002年最重要的十部电影名单中;1999年开始,他还开始剧本以自己命名的电影节“罗杰-埃伯特最受忽视电影节”。在罗杰-埃伯特的影评人生涯来说,用辉煌来形容也是太过苍白无力的。
就是这位罗杰-埃伯特,他来到了多伦多电影节,这并不稀奇,作为影评人,这本就是他的工作,何况他和达斯蒂-柯尔一直都是好朋友,每年都会来这里见见老朋友。在“断背山”的红地毯上,哈维尔-多兰和斯代尔斯-劳伦斯等人就看到了罗杰-埃伯特和所有观众一样,站在影院的门口等待入场观看“断背山”。可以看得出来,罗杰-埃伯特对于这部电影也是抱有期待的。当晚,罗杰-埃伯特并没有出现在李安、埃文-贝尔等人所在的贵宾席,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认真地观看了这部作品。
“断背山”在多伦多放映结束之后,所有美国媒体都变成哑巴之后,罗杰-埃伯特,这位最顶尖的影评人,在他自己的官方网站上第一时间发布了对“断背山”的影评,不仅打破了贝尔现象,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美乃至全世界聚集了所有目光,也让“断背山”经历了美国媒体集体闭//最快文字更新无广告//嘴的风头之后,瞬间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这是一个让人心痛的爱情故事,美好得让人心痛。”这是罗杰-埃伯特评论的开篇之词,仅仅从这一句话,就可以感觉到,看来罗杰-埃伯特对“断背山”是抱着赞赏的态度。
“即使整个故事还未开演,仅仅在空心吉他发出声响的那一刻。看着埃文-贝尔饰演的恩尼斯走下卡车,在蜿蜒的小道上前行,我就已经无可遏制地被震撼了。那些音符犹如凯尔特音乐般清澈纯净。可是背后却隐含无限落寞,简单而直接地击中了我。对于这部作品,我几乎来不及思考,只能跌跌撞撞地跟随着镜头,拼凑起这个动人的故事。”
这是罗杰-埃伯特评论的开篇,瞬间就抓住了所有人的视线,开始在脑海里描绘出“断背山”里那壮观到让人惊叹的美好。
“故事的开头美极了,让人不由自主感叹的美。一时找不到准确的词汇来形容,那种色彩的冲击力,大片大片的藏蓝色。广阔无垠的浅蓝色,大朵大朵的白云悠然飘荡。牛仔裤、格子衬衫,干净而年轻的脸庞,牛仔帽阴影之下的不羁和硬朗。六十年代,广袤的西部,两个牛仔的第一次见面。十九岁,如诗一般的年龄。
六十年代,是一个属于‘窈窕淑女’、‘西区故事’、‘音乐之声’的年代,那是一个美国青年思想最动荡的年代,反英雄风潮席卷美国。人群之中充斥着吸毒者、流浪汉,还有嬉皮士。鲍勃-迪伦是那个时代的标签,马丁-路德-金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i.)’振聋发聩,肯尼迪被刺,同样的命运几年后还发生在了小肯尼斯的身上,在越南的战争规模不断扩张,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可是这一切,和断背山没有任何关系,它是安静的,荒凉的,也是纯净的,绚烂的,还是神秘的,寂寞的。漫山遍野的绵羊,两个年轻人在山林之间寂寥的岁月,彼此陪伴、支撑、取暖。爱情,似乎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与生俱来的。在那之后,则是不得不分开的结局,还有纠缠一生的漫长。
最开始,我以为那是冲动,年少轻狂的荷尔蒙作祟,寂寞孤单的生理索求。但不是这样的。因为如果只是冲动,那就不会目送杰克离开时,恩尼斯趴在墙角激烈地干呕着,就好像五脏六腑都被撕裂了一般;如果只是冲动,那就不会有长长久久的思念,萦绕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成为人生唯一的坚持。
杰克是主动的,是积极的,他率先走向了另一方,而在未来漫长二十年的牵绊中,杰克至始至终都是主动接近的那一方。恩尼斯是被动的,是消极的,甚至是压抑的,他童年的经历——亲眼目睹同性恋的惨死——就注定了他无法迈开那一步,他的纠结,在奋力撕扯着他那颗爱着杰克的心。抛开性格上的差异,无论是杰克还是恩尼斯,都是健壮剽悍的牛仔硬汉,他们一边打架着一边相爱。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觉到浓郁的雄性气息,这就是李安的高明之处,也是意图所在,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精髓。
李安说,埃文-贝尔也说,这不是一部同性恋电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