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开卖米粮,且价格与平日无二之事一经传开,庐江郡的百姓们疯抢购买,自不在话下,连周边郡县的百姓也都闻风而来,一时间万人空巷。场面几近失控。
不过,秦氏早就料想到这一点,让家丁丫鬟们尽数出动,帮忙维持秩序。
更重要的是,官府的成大人是个爱民如子的,上书朝廷,要不来赈灾米粮,杨家肯在此时有如此大义之举,他自然派出官差,鼎力相助。
杨书轩兄弟俩在前面帮忙照应,郭氏和雪贞陪着秦氏坐镇后方,一边算计米粮的存货。
至于杨书帆,还禁足呢,今儿这场面,他来了,也帮不上什么忙。
眼见过去几个时辰。买米粮的人不减反增,郭氏不禁担心起来,“母亲,来的人好多。米粮能支撑吗?”
旁人家要吃饭,杨家人也要吃饭,更何况杨家还把米粮送去了郭家、周家,照这样下去,不是太妙。
秦氏摇了摇头,“不妨事。”
雪贞边翻看记录,边道,“大嫂放心,我们是限量的,一户人家最多买五石,且买过的都有记载,不能重复买。要给其他人家购买的机会,也就是头这一两天人多,之后会减少的。”
“原来如此,”郭氏一脸敬佩,“这又是三弟妹的主意吧?”
雪贞谦逊地道。“哪呢,是母亲提醒着,不然我总有疏漏。”
秦氏笑道,“你呀,就别往我老太婆脸上贴金了哟,你早有计较。说与我听了,我不过与你补些漏,倒成了我的功劳?”
雪贞做个鬼脸,“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说的三人都笑起来。
郭氏真是没想到,三弟妹看起来柔弱,不问世事,竟如此精于商道,不输男儿。
瞧瞧杨家三兄弟,相公一直病着,自是无心生意,二弟吗,不说了,三弟更是一心只读圣贤事,到头来,还不如三弟妹掌得住舵。
“大嫂,你快坐下歇着吧,你怀着身孕呢,不可过于劳累。”雪贞一边忙着,还不忘提醒一句。
秦氏忙道,“正是正是,这一忙起来,我差点疏忽了。轩哥儿媳妇,快坐!”
郭氏不好意思地红了脸,“母亲不必紧张,媳妇身体好,扛得住。”
自打知道她有孕,母亲比她还紧张,不但加派了丫鬟妈妈到她院里侍候着,送来各式补品,还一天差赵妈妈过来问一趟,太过上心了。
“不可大意,咱们大房长孙,是无论如何不能再出差错的。”秦氏不由分说,拉了她坐下。
“母亲放心,媳妇会小心的。”
说着话,杨书轩进来了,“小心什么?母亲,运过来的米粮已经去了一大半,其余部分还在路上,大抵明天晌午之前能到。”
“不断货就好,告诉他们,往外扛米时,先扛里面的,外面摞起高高一层,稳定他们的心。”秦氏嘱咐一句。
这样百姓们看到米粮充足,就会耐着性子等,不至于出现哄抢的局面。
杨书轩冲母亲挑个大拇指,“母亲高明。”
接着出去吩咐。
秦氏慈爱地笑,“这孩子,自打病好了,做什么都有了劲儿,性子都变了,爱说笑话了。”
雪贞也跟着笑,“可不是吗?大哥之前错过了好多玩乐,以后啊,就让大嫂陪着,慢慢儿补上。”
郭氏又红了脸,啐她一口,“就爱拿我说笑,谁要与他玩乐。”
秦氏看着俩儿媳妇,一个贤惠,一个可堪造就,各种满足。
果然如雪贞所说,到第二天,买米粮的人就比昨日少了近一半,杨家的囤粮也卖出了大半,余下的部分应付以后的百姓,绰绰有余。
更可喜的是,今晨起,乌云就压的很低,大风摇着树枝哗哗作响,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土冬东技。
只要下起雨来,缓解旱情,庄稼得以补种,这场灾难就能过去。
过了晌午,杨文盛回来了,先到米粮铺里去看了看,百姓们排着队购买,账目清清楚楚,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
“老爷先进来喝杯热茶吧。”秦氏待他看过账目,这才将他请到里间。
兄弟媳妇们都站起来行了礼。
“都坐吧,”杨文盛摆摆手,“这几天都辛苦了,咱们杨家的生意能一直做下去,也多亏了百姓街坊们照应,能为他们做些事,也是咱们积德行善,造福子孙后代,你们辛苦些,也是值得的。”
“是,多谢父亲教诲。”
小辈们都恭敬地应了。
对于公公这一点,雪贞甚是敬佩。
不管公公在教育子女上有什么缺点,可这慈善嘛,却做的甚好,也就瑕不掩瑜了。
清官还难断家务事呢,更何况公公常年在外,对子女们的教育问题,也不是很有方。
“老爷,你可不知道,这次你平价卖米粮的主意,可与远哥儿媳妇的想法不谋而合呢。”秦氏微笑着道。
杨文盛意外且欣喜,“哦,竟有这等事?”
夫人在信里,几次三番提起远哥儿媳妇处事之周密慎重,看来,的确不错。
“可不是吗,父亲,”杨书远抢着道,“原本是父亲先提出来的吧,可的人啊不知道怎么回事,都说是雪贞的主意,一传十,十传百,他们都说雪贞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还要给她立功德碑,哈哈,雪贞这回可抢了父亲的功劳啦!”
雪贞脸红到耳根,“相公!”
哪有这样的,不是给她拉仇恨嘛。
杨书轩拿手肘捅了杨书远一下,好气又好笑,“三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