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辉煌之世>第三百三十八章 血战太平洋 (十五)

“属于我们的时候到了。”看到被明亮的炮火给映照的一片通红的泄湖,看着那些在被照亮的夜幕之下在泄湖之中慌乱不堪的美国战舰。黄成杰放下手中的望远镜,深吸口气之后大声高喊“加速冲进去!”

此时原本守卫在泄湖入口处的两艘美国驱逐舰因为守军的突然炮击已经离开了入口处,正在和守军进行激烈的交战,压根就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泄湖入口处。

而外海的第57特混舰队主力远在数十海里之外,根本就没有靠近基里巴斯岛。等到黄成杰带着两艘鱼雷艇和一艘驱逐舰将锅炉烧到最旺盛,航速飙升到最巅峰冲进泄湖的时候,美国人一时之间居然没有发现他们!

现场太混乱了。到处都是飞火流星一般划破夜空的炮弹和不断腾起的巨大水柱,所有的战舰都在忙着躲避或是还击。谁还有空在这个时候去关注自己已经牢牢掌握了的制海权?

美国人的大意和自满还不仅是这些。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部的主动权,守军已经无力抵抗。他们甚至将克莱蒙梭号这样的后勤船都给开进了泄湖之中用以近距离为陆战队提供补给。

当大明的战舰犹如幽灵一般闯入这片混乱之地的时候,美国人就要倒大霉了。

基里巴斯岛内的泄湖面积很大,不但有第57特混舰队的第三巡洋舰分舰队,还有许多的后勤补给船和登陆船。这么多的船和船上人的眼睛终究还是发现了高速靠近的那一大两小三道黑影。虽然发出了警报,但是现在场面非常混乱,通讯联络非常不畅一时之间美国人很难做出什么反应。

“打那艘大的!”双流号的舰桥上,黄成杰面色沉稳似水,沉声命令。对于他的船队来说这是一场一锤子的买卖,必须慎重选择目标。鱼雷装填非常麻烦,他根本不可能有第二次攻击的机会。

只不过现在场面混乱,战机稍纵即逝,他也不可能有机会去慢慢挑选目标。只能是用最简单的方式选择,那就是打身影大的。

第57特混舰的第三巡洋舰分队由塔斯卡卢萨号重型巡洋舰作为旗舰率领四艘轻型巡洋舰和一票驱逐舰组成。其中最为显眼的自然是排水量超过了一万吨的塔斯卡卢萨号。而且在塔斯卡卢萨号的身后不远处还有一个更加庞大的身影,黄成杰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的目标选择在了他们的身上。

“敌袭?!”塔斯卡卢萨号上的第三巡洋舰分舰队指挥官威尔.怀特准将一脸的不敢置信。他扑到舷窗旁边看向远处正在高速冲过来的那几个小小的身影,目光微微有些失神的低声自语“怎么可能?这附近哪里还有大明的战舰?!”

在混乱的状态下被人突袭。这恐怕是所有军人们最不愿意面对的情形了。很不幸,美国人现在面临的就是这种糟糕透顶的局面。

“转向躲避!开火!”塔斯卡卢萨号的舰长大声喝令着指挥自己的战舰躲避危险。可是现在已经太迟了。高速疾驰而来的双流号带着他的两个小兄弟在越来越密集的弹雨之中杀向塔斯卡卢萨号,并且在距离不足千米的时候一口气就将所有的鱼雷全都给发射了出去。

双流号是一艘标准驱逐舰,上面安装有两座五联装的重型鱼雷发射管。黄成杰就没想过用火炮去对付美国人,他的杀手锏就是鱼雷。

大明海军是世界第一海军。无论是名声还是实力都已经保持了数百年之久。拥有充足的军费和资源,大明从来不懂得什么叫做节约。他们的鱼雷艇实际上完全不同于美国人或是欧洲人那些近岸小型船舶,那只是名字叫做鱼雷艇,并不被大明海军当作正规舰队军舰而已。

大明海军的鱼雷艇更像是一种缩小了的驱逐舰,或者说是高速护卫舰更加合适。这些排水量高达数百吨的鱼雷艇可以进行远距离的海上航行,而且还装备有四座双联装的鱼雷发射管。

与那些盟国海军广泛使用的区区数十吨的鱼雷艇完全不同。因为大明海军拥有泛世界范围内的庞大海外利益和广阔的地盘,小型的船只对于大明海军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双流号与s417,s559两艘鱼雷艇在冲到距离塔斯卡卢萨号不过千米位置的时候纷纷转向释放了自己携带的鱼雷。随后这三艘英勇到了极致的军舰就以更快的速度向着自己附近的美国军舰冲了过去。他们要去撞船!

距离太近,而且塔斯卡卢萨号压根就没来得及真正的加速起来。因为这里毕竟是泄湖,不是茫茫大海。速度太快的话很有可能搁浅或是与自己的友舰发生碰撞。因此当双流号上的鱼雷飞奔而来的时候。塔斯卡卢萨号上的美国官兵们只能是绝望的闭上了眼睛。

塔斯卡卢萨号的舰身长达近一百八十米,如此庞大的身躯根本就别想躲避成密集扇型飞扑而来的二十八枚鱼雷!

“轰轰轰!!!”排水量高达一万吨的塔斯卡卢萨号被连续命中了五枚鱼雷!别说是一艘万吨级的重型巡洋舰了,就是一艘新式战列舰也要吐血吐到连肺都要咳出来。

塔斯卡卢萨号侧舷装甲最厚的地方才一百三十毫米,哪里能够扛得住这种程度的猛烈攻击?剧烈的爆炸彻底的损伤了这艘战舰的整体结构,短短数分钟之内这艘战舰就断裂成了数段沉入了泄湖之中。

塔斯卡卢萨号上包括第三巡洋舰分舰队司令威尔.怀特准将在内的八百六十八名船员无一人逃出生天,全部被战舰下沉的时候产生的巨大吸力带入了湖底。别的不


状态提示:第三百三十八章 血战太平洋 (十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