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辉煌之世>第二百九十章 突尼斯之战 (六)

“开火!”一门被隐蔽起来的八十八毫米高射炮水平垂直的放下微调着自己的炮口,半埋在了地里的巨大炮身猛然间震动一下,一枚穿甲弹呼啸着飞向远处的美军战车。

这里是斯法克斯港外围293步兵师的防御阵地,该师的防空炮营被分散到了各处阵地上,用他们的防空炮来为守军增加守备力量。

大明陆军的步兵师可不是传统意义上小米加步枪配上一些轻型火炮的轻装步兵师,他们全都是完成了机械化整编的重装步兵师。

大明的重装步兵师尤其是像293步兵师这样被部署在前线的精锐部队所属的炮兵团拥有强大的重炮,并且还有直属的步兵支援坦克。同时,师部直属的防空炮营和反坦克炮营同样拥有强大的反装甲力量。因此,当美国装甲部队发起装甲突击的时候,明军步兵师的防线远远不像是看上去那样容易突破。

八十八毫米的高平两用高射炮威力非常巨大。炮弹初速快,穿甲能力强,射击精确度高,射速超快。唯一的缺点就是火炮非常沉重,机动能力很差。不过在固定防御作战之中威力无穷。

293步兵师直属防空炮营配属的十二门八十八毫米口径重型高射炮都被安置在了阵地关键点上的深坑之中。炮口不过离地一米左右,隐藏度极高。

293步兵师虽然只有十二门重型防空炮,而且在之前的炮击之中还被摧毁了两门。但是仅仅是剩下的这十门高射炮就给美军装甲部队带去了超过百辆的损失。

在被全部摧毁之前,293步兵师的反装甲力量和师部直属的装甲部队已经给美军带去了超过三百辆的战损。不仅仅是反装甲力量,还有雷区和英勇的士兵们。

不过步兵们终究还是无法对抗强大的装甲突击,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地形极大的限制了部队防守作战的能力,反倒是非常适合装甲部队的大规模突击。地势太平坦了,而且还没有时间去构建防线。

“装甲部队!”在美国人的坦克海压力下不断撤退的明军293步兵师的官兵们大声的欢呼起来。当防线危急的时候,在后方整顿休息的第二装甲师再次披挂上阵,对美军发起了装甲反击。对抗装甲部队最好的方式就是装甲对装甲。

“各车组注意,匀速前进。注意保护自己!”林朔的座车在紧急休整之后勉强恢复了战斗力,至少是已经更换了全新的瞄准设备。虎式坦克营在之前的连番战斗之中损失不小,此刻仅存不足二十辆还能投入战斗。第二装甲师其余的装甲力量也同样损失不小,整个装甲师此刻能够动用的装甲力量不足二百台。

哪怕大明装甲部队的装备和训练都强于美军。而且还有着步兵部队的支援,他们也无法抵抗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军攻击。美国人大量装备的m26潘兴坦克已经能够与大明的虎式对射了,虽然无法击穿虎式强悍的炮塔装甲,但是在近距离上击穿虎式的前装甲还是没有问题的。美国人硬顶着巨大的损失和明军打起了消耗战。

无论是张诚还是王德祥在这次都托大了。之前打的太过顺利,任何一个对手都被顺利击败直接导致大明的心气就高了起来。哪怕是张诚都在不知不觉之中有些膨胀起来。就更别说是那些普通官兵们了。“一个大明的步兵师能够打西夷三个师!”的流言在军中非常有市场。

大明军队的确强大,无论是装备训练还是官兵们的素质水平全都在所有对手至上。但是这并不是说明大明军队就无敌了,谁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后世现代时空之中的美国人那么强大的军力和科技力量在阿富汗不一样被游击队们打的满脑袋流血?更何况大明与自己的对手们差距远远没有他们自己认为的那么大。

开战之初的时候,大明装甲部队是无比犀利的。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尤其是刚刚入役的虎式重型坦克简直就是所有盟军装甲部队的克星。那个时候的大明装甲部队几乎就是无敌的。

可是,两年的时间过去了,而且是在战争时期的两年。盟国各国在吃够了大明的苦头之后纷纷推出了反制武器。从各种大口径的反坦克炮到新式飞机再到不断推成出新的新式坦克。

虽然交战双方之间的差距依旧存在,可是已经在被不断的缩小。各国的官僚集团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已经开始全面爆发。而官僚集团可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为能够激发潜力的团体,他们已经将国家的实力发挥到了极致水平。

原本王德祥认为强大而精锐的第二装甲师加上两个重型步兵师坚守阵地两三天不过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两三天的时间已经足够给他调集部队侧翼迂回包抄美国人的了。可是,现实却是第二装甲师险些连第一天都没能撑下去!

如果不是张诚当机立断直接越过王德祥命令侧翼攻击部队提前发起攻击牵制了美军的注意力。那第二装甲师和293,227步兵师甚至有可能在第一天的晚上就宣告崩溃。

毕竟千多辆的坦克装甲车组成的钢铁洪流在这种宽阔平坦的土地上哪里是几个师的部队能够抵挡的?

明军的侧击变成了强攻,现在已经不是想着全歼美军好事的时候,现在要做的是首先将被围困的部队解救出来。

美军的战斗力出乎预料的强大,他们的战斗意志也远比法国人强。其装备水平数量与大明差距不大,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后勤补给系统非常强大,是大明自从开战以来唯一遇上的一个能够与


状态提示:第二百九十章 突尼斯之战 (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