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玄幻奇幻>苗烧水奇遇记>第48章 048

第四十八回:琴唢呐实难奏合曲\/郎佳人容易成一家

坐在正中间的那位男士身着鹤髦,手执羽扇,脸上的胡须很多,他说话的声音不是特别高,但听起来很有威严,使得你不得不仔细听他讲话,不敢干扰他。他说话的语速不快不慢,但是每一个字都好像反复斟酌过,他说的话听下来就像是经过反复修改的一片没有缺憾的文章。在他的周围站着许多人,大概都是他的学生。其中有一个人背对着他,面色阴沉。这个人一身清朝的衣冠,脑后垂这一条长长的辫子。那位身着鹤髦、手执羽扇的男士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王守仁,而那位背对着他的正是清朝的中兴清朝的曾国藩。

站在王守仁跟前的人当中有一个是明朝著名的宰相徐阶,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者,他就是何心隐。站在跟前的是明朝的一位奇人,他就是李贽。李贽是个只会走直线的动物,他的想法非常大胆,而且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不光是说说而已,他甚至公开招收女学生。虽说明朝到了那个时候,表现的越来越开放,但距离男女平等还是非常遥远的。莫说是男人们接受不了他的做法,就连大多数女性也对他有看法,特别是那些过了中年的女性,他们对李贽更为憎恨。当然绝大部分女性根本就不知道李贽是何许人也,以上都是作者的猜想。何心隐这个人很有点东周晚期士人的风骨,他既在民间从事讲学活动,也经常出入官府,为在职的官员们出谋划策。

他曾经预言,能够决定王学存废的人,不是分宜,不是华亭,而是江陵。分宜是严嵩的家乡,华亭是徐阶的家乡,江陵是张居正的家乡,过去中国有用地名称呼人物的传统,比如刘备曾被称为刘豫州,袁世凯曾被称为袁项城。他说的没有错,按照一般人的印象,严嵩似乎是个很可怕的角色,可是他在位的时候,王学的门人虽说在仕途上受到一些阻碍,在民间的讲学活动并没有受到限制,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品评朝政、臧否人物,大批的士人都追随的王学的脚步,在那个年代,如果哪家书院不讲王学,那它就太落伍了。徐阶是王学门人,他做了宰相之后,朝里大部分都是王学门人,明朝的风气焕然一新,徐阶开始纠正之前的一些错误。

他其实深深的知道,严嵩虽然恶贯满盈,但说到底他不过是嘉靖皇帝一条听话的狗而已,之前的种种弊政,说到底不是它严嵩的主张,而是皇帝的主意。因此在革除弊政的时候不得不尽可能多的考虑到皇帝的感受,如果真把皇帝惹毛了,莫说是你革除弊政的目标不能实现,徐阶很可能难以保证晚年无忧。徐阶可以说是明朝最为精明的人物之一,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海瑞提拔做应天巡抚。根据海瑞的平日的作为,他不是做地方官,而是和做言官。让他像魏征一样时刻监督皇帝的言行,而皇帝又能够尽可能多的包容和尊敬他,或许他可以成全皇帝圣君的名声。

嘉靖皇帝觉得海瑞这个人是国之利器,所以没舍得杀,他把海瑞留给自己的儿子,并且告诉儿子,海瑞这个人在关键的时候可以起大作用。果不其然,当朝廷想要清丈田亩的时候遇到了重重阻力,这个时候有人举荐海瑞去大地主最为集中的江南一带做地方官,推行清丈田亩的国策。海瑞获得任命后意气风发,觉得自己受到了朝廷的重用,他不知道这个任命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阴谋。所有人都知道海瑞是个六亲不认的主,徐阶也是看中海瑞的忠于国事的特点,而一再出手营救他。让海瑞去江南推行清丈田亩的国策,而徐阶就是江南最大的地主。已经退休在家的徐阶知道,朝廷推行清丈田亩的国策,一定会选择江南作为试点,而海瑞的到来让他长出一口气,因为徐阶对海瑞有救命之恩。

他想海瑞在查到自己的时候,应该能放他一马。万没想到,海瑞不依不饶,非要他把侵占别人的田产全部退光,这其中不排除有人趁火打劫,谎称自己的田产被徐阶霸占,然后据此为由像官府告状。徐阶没有办法,就向自己还在朝里的学生张居正求援,张居正也写信给海瑞,希望海瑞能放徐阶一马。其实张居正不写这封信还好,他写了这封信,海瑞更是非要严办徐阶不可了,如果他当真听张居正的话放徐阶一马,那就等于承认是他在整徐阶。很快,在侵占别人田产的非法活动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人被法办,这个时候海瑞才算是心满意足,可他万没想到,突然有一伙歹徒放火烧了徐阶的宅邸,徐阶在深夜仓皇出逃。这件事立刻震动朝野,徐阶一口咬定这件事是海瑞一手指使,他动用了所有可以动用的人际关系来向海瑞发难。很快朝廷关于海瑞的处分决定就来了,这件事海瑞和徐阶都是受害者,而真正获益的是另一伙人,他们成功的离间海瑞与徐阶的关系,让他们互相打斗,直到两败俱伤。

隆庆皇帝应该说是一个明主,他把国事托付给能臣,明朝走上了复兴之路。可惜他虽然有自知之明,却没有知人之明。高拱这人虽然是个称职的宰相,但是他有一个问题,皇帝把国事托付他高拱,皇帝本人就显得无所事事,整天闷在宫里,沉溺于一些有碍身体健康的娱乐活动。而身为帝师的高拱,对这一切居然不闻不问,眼看着皇帝的龙体每况愈下,到最后年纪轻轻就龙驭归天。如果皇帝身边有一个人敢于直言,指出皇帝不合适


状态提示:第48章 048--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