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终于全军通过了峡谷,功进了忽兰忽失温。由于皇帝在前线,其余北伐的众军纷纷赶来接应,一时间已有超过十万大军驻扎在谷口。
在随军众将的劝阻下,朱棣终于答应不再亲自追敌,留在谷口等后续大军汇合后再作打算。一炷香的时间后,北伐左路军便以赶到支援。皇帝一旦有了保障,朱棣便尽遣中军所有将士外出追敌。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是皇帝唯一的命令,也就谁说,不追到马哈木谁也别想回来。于是三路大军便开始了追敌之旅。
经过了有惊无险的一场大战,邓霖刚想松一口气,却终究还是被朱棣逼了出来。
朱棣的原因非常的充分。其一,左路军已经赶来支援,这里方圆百里根本就不可能又外人存在,所以皇帝的安全一点也不用担心。其二,朱棣非常关心孙子朱瞻基的安危,刚才混乱期间,得知朱瞻基居然也随着大队人马追敌去了,所以朱棣命令邓霖赶忙汇合朱瞻基,让孙子回来。
想起阵前射落弓箭的事情,邓霖却隐隐的觉得有些患得患失。瓦剌军中显然有高手,可是刚才的大战中却一点也没看到影子。
眼见着朱棣对朱瞻基的关心,邓霖也或多或少的领会了朱棣设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动机。只是这些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敌人的目的是朱棣,可是却苦于没有机会,所以第二目标就很可能是朱瞻基。朱瞻基一旦有闪失,将会影响到大明王朝的立储问题。越想越心惊胆战,三兄弟心领神会的交换了眼神后,邓霖便急急的一个人上路了,他还是担心对方的高手暗中偷袭朱棣,所以留下了冯君扬和白绝两人加以护卫。
闷头猛追了天一夜,累垮了一匹马后,邓霖终于赶上了大将军李彬的队伍。
李彬帅军已经赶了一整天了,以及击溃了三支瓦剌大队。可是他还是不满足,找到马哈木才是他的首要目标。可是望了望身后的兵士们却都已经累得不成人形,他这才下令休整。靠着树干,他正喘着气啃着干粮,一听有圣旨到,悄声骂了一声娘后便赶紧来接旨。
邓霖赶紧传了皇上的口谕,要求召回朱瞻基。李彬一拍大腿,当然满口答应。朱瞻基被编在他的队里也着实让他分心不少。明摆着朱棣是想让这个孙子立些功劳,可是战事无情,都是你死我活的拼斗,万一出一点闪失,李彬就担了很大的干系。
索性这次只是追击敌寇,所以李彬只是让朱瞻基断后,自己率了大军在前面猛追,料想朱瞻基必定时分的安全。
可是下人去了半天也没有回来,李彬的脸色有点僵硬了。难道手下人连这点路也跑不动了吗?终于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满脸大汗的传令兵却报告说没有找到朱瞻基。
豆大的汗水从头上猛的滑了下来,历经大战磨练的李彬却一下子慌了阵脚。赶紧差人寻找,却得来消息,原来朱瞻基立功心切居然跟错了方向,往西面追了下去。
眼前那个年轻人问明了方向后,招呼都没有打便策马走了。李彬急的蹦了起来,手中的干粮早已经仍了,二话不说,赶紧拉起队伍往西就追了下去。
救兵如救火,朱瞻基的安危是邓霖此刻心中最大的包袱。此刻心急如焚的他单人匹马,最担心马匹过累倒下。所以为了减轻马的负重,他并没有骑在马背上狂奔,而是跟着马一路跳跃。
就这么一直跟随着路上不停出现的尸体,跑了近两个时辰的路。前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在一个显眼的地方还立了块石碑上书“九龙口”三字,邓霖不禁眯起了眼睛。
两跳岔路上都有士兵尸体,究竟该追哪路呢?邓霖便摸鼻子的同时,边开始后悔为何没带冯君扬一起出来了。对于追踪,冯君扬的确尤其过人之处,就算是白绝,凭着他那野兽般的敏锐性感觉,也能找出恰当的路来。可是现在,只能靠他自己了。
已经来来回回在两条岔路上各跑了几十丈的路了,仔细的看着地上的尸体后,邓霖不禁陷入了沉思。
论尸体数量,左边岔路的尸体显然比右边的要多的多。且尸体七倒八歪的满布在路的各个角落里,从死者的穿着上来看九成是瓦剌士兵,偶尔还掺杂着明军士兵的尸体。而右边的岔道中的尸体就少得可怜了,几十丈内也就零星的趴了几具瓦剌尸体。
附近必然还有明军追兵,左侧的明军显然稳操胜券相对安全,而右边却是个未知数,也可能是个陷阱。邓霖当然不怕陷阱,可是却怕朱高瞻踩进了陷阱。
鼻子都被摸的通红了,却突然眼中精光一现,邓霖显然是下了决心,然后策马便往右边岔路追了下去。
沿着岔路赶了两里的路,地势却渐渐升高,原来是条盘山路。胯下战马历经连续几个时辰的连续奔跑,显然已经力竭,口中白沫越跑越慢了。
又将就着跑了半里路,地上却现出了好几具明军尸体,邓霖大骇,显然明军是中了埋伏。再往前一段路上,明军尸体越来越多,其中好几具尸体的致命伤却不是刀剑所致,但是胸骨全段,一看就是被武林高手一掌毙命。尸体上的血迹仍在,表明遇害时间并不长。
邓霖的眉头已经紧锁,看了看路势后,他毅然的弃马,然后身子几个起落,居然直接向山顶跃去。
山并不是很高,也就是百丈开外,却显得比较陡峭,转眼间邓霖历经数个借力竟然已经跃到了山顶。
高处不胜寒,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