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1月2日,立宇控股在沪上证交所上市——总股本31亿,流通股15亿,发行价为1元\/股。五分钟暴涨120,证监会紧急叫停。下午复牌后,三分钟内上涨50,又被叫停。20分钟后复牌,两分钟内上涨30,证监会再次紧急叫停,并下令关闭交易。股民情绪很激动,沪上证交所失控,出动大批的警力才勉强将混乱的现场控制住。
收盘后,记者立刻采访证监会相关领导,质问为什么一个年利润超过33亿的大公司定这样的发行价,市盈率低于1很荒谬。领导淡然自若,说由于仓促上市,立宇控股目前仅完成了部分资产的核算,将在半年内陆续将其他优质资产置入上市公司。这厮睁着眼睛说瞎话,谁不知道立宇集团是以立宇广场为核心,统购统销,容易核算。周围当即有股民破口大骂,领导仓皇逃离。
第二天是周五,立宇控股开盘后瞬间涨停,个位数卖单和天文数字的买单形成了鲜明对比。事情至此大条了,上面成立专案组调查立宇控股案。与简越猜测的一模一样——小老虎纷纷落马,大老虎毫发无伤,还有条不紊地安排彻查立宇集团。换句话说,各打五十大板——脚踢办事不力的狗,手勒紧套在立宇系脖子上的绳子。
截止96月12月31日,立宇集团的总资产在170亿左右,净资产约85亿,资产负债率为50。负债中,银行贷款约20亿,其他均为尚未结清的供应商货款及工程款。由于生意好,给的价格不错,自成立以来从未出现过合作伙伴逼款的情况,是名符其实的5a级信用企业。
立宇集团划到上市公司立宇控股旗下的约70,全是优质资产。以10倍市盈率来计算,立宇控股的市值起码有330亿,260亿的成长空间;在成熟市场,立宇控股这种档次的企业,市盈率20倍不会引发深度调整,590亿的成长空间,难怪股民发疯。不过这次他们错怪了证监会——立宇控股的资产虽优良,但背后的立宇集团非常复杂。以立宇集团为核心运作的立宇系更加复杂,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关联企业、供应商交叉持股很普遍,分散生产运营,还牵扯到合作伙伴世丰集团繁杂的进口业务。
以德江贸易为例,这家公司替立宇集团采购德国本土生产的特色商品,有上千种之多,其中不少连德国供应商自己都不知道合理的价格该是多少,因为以前从没出过本土,也没有接过如此大的国外订单。一家生产厨房刀具的德国工厂便是典型,德江贸易要求高,价格好,这家小厂精益求精,生产的厨刀不仅锋利而且耐用,虽比不上大名鼎鼎的双立人,但比华夏的厨刀还是强了一截。新股东认为德江贸易卖的价格太高,要求降价。德江贸易则说纯正德国货,质量上佳,扣掉运营费用,算上回款周期,利润率可以接受。双方谈不拢,强势新股东要求暂停德江贸易的专营权,调查详情,范立宇被逼无奈,只好同意。
如此设计的原因很简单,一是稳定大集体,合理避税,将利润转移到供应商。财政税收国地分流之后,留给地方的很少,而立宇集团秉承创始人的理念,环保支出高。如果供应商拿得少,就无法进行技改和维持所在地的环境。各地争相引进立宇集团旗下企业,跟良好的口碑有直接关系。立宇集团所到之处,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得利。二是方便给海外拓展提供资金,避开外汇管控。国内有需求,立宇集团不能看着钱不赚,随着立宇广场的扩张,世丰集团成员企业申请的外汇额度越来越大。国外供应商方面,世丰集团刻意选择小而优的企业,经常是三年五年的长期合同,霸占了全部的产能,与专供无异,国内没法调查细节。
没法调查?不要紧,通通暂停专营权,等我们调查清楚了再恢复,至于要多久,我们会尽快处理。新股东很果断,于是世丰集团耗费巨资建设的进口网络濒临瘫痪,现在只能用出口利润养着供应商,以免他们撑不住。
国内供应商面临的形势更严峻,新股东逐一调查老供应商,或要求降价,或以品质类似的新供应商替代。至于新供应商是否符合立宇集团原有的标准,不重要。立宇集团管理层竭力反抗,奈何新股东的狗多,又有政府支持,挣扎一番败下阵来。此外,受大环境影响,没有一家企业能在运作中干干净净,只要认真查,每家企业都有问题;官场同样,没有一个公务员能出淤泥而不染,专案组走到哪,哪里就人仰马翻。
一轮风暴过后,立宇广场的供应链千疮百孔,除农产品超市勉强维持运作外,立宇超市其他部分和立宇百货全部瘫痪。管理层似乎不急,每天慢悠悠地做事。新供应商非常担心,找借口延缓供货。很快,昔日热闹无比的立宇广场没东西卖了。
立宇集团会倒吗?不会,因为背后有一头大老虎。老虎能被打倒吗?很难,因为它现在不是私营企业。95年1月,云越集团依照《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自我改造为一家集体企业,正式加入了组织。拱手让出所有权的简大老板被职工代表大会全票推举为总经理,仍然一言九鼎,媒体送新绰号“简司令”。简司令的兵不多,五万出头;将不多,四千多员;地盘不大,八平方公里;花样不多,也就做做农机、摩托车、发动机、机床和搞搞修理,偶尔玩玩建筑;钱不多,96年的收入勉强达到200亿。省长大人实在不忍心他这么操劳,过来慰问,亲自送他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