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红色警戒之民国>第578章 伞兵战车vs日本坦克

spn“咣!”

乌光一闪,一枚又尖又长的炮以接近四倍音速的初速狠狠的轰在一千米外一辆探头探脑的小鬼子97式中型坦克身上,轻而易举的将貌似坚厚的装甲洞穿,炽热粘稠的金属『射』流在狭窄的车体内部空间里像一把铁扫把一样扫过,绝大部分车组成员只来得及发出半声惨叫就被撕得粉碎。

“轰!”整辆坦克像是被人一刀砍断了脖子似的,整个炮塔挣脱车身飞起老高,拉出一道黑红『色』的火柱在半空中翻啊滚啊的,半晌才轰然落下,在地上砸出一个大坑来。

“八嘎,又是该死的穿甲!”

池田中佐望着那辆死得不能再死的坦克,发出愤怒的咆哮,这已经是他这个大队损失的第七辆坦克了。至于那些烧得铁水直流的装甲车什么的,他都懒得去看,反正本大队损失惨重,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池田中佐心里那个郁闷啊,他真的很怀疑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比他更倒霉的人![

本来嘛,池田大队的任务是在麻石桥这一带设伏,麻石桥是一座可以通行四十几吨车辆的大桥,跨度足足七十几米,下面就是宽五十八米、深两米的大河,中华军队不想让坦克泅渡过河的话,就得走这道大桥,排成一列的坦克在过河时遭到猛烈攻击,结果如何用屁股都能想得到,一场头功是绝对跑不了的了。

池田中佐干劲十足的调兵遣将,准备给中华军队一点颜『色』看看。师团长阁下特意给他派来一个反坦克步兵大队和一个团的印尼皇协军。协助他打好这一仗。慎重初战嘛,谁都懂。头一仗打砸了,对士气影响很大,池田领会到师团长的苦心,欣然接纳了那帮反坦克步兵和那些连鞋都没得穿的印尼猴子。有了那些印尼猴子在前面挡着,打起仗义来会顺手很多,当然,要是能找个机会跟那几个身材一流的印尼“女兵”亲善亲善,就更完美了。

然而现实给了他一棒。事情坏就坏在这帮印尼人身上。

部队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中华军队一辆步兵战车就大摇大摆的开了过来。一辆装甲比纸还要薄的机降步兵战车而已,小意思,放它过去就是了。中佐命令不许开火,以免暴『露』目标,惊动了后面的大鱼。不愧是老牌劲旅,现役主力师团。纪律严明,上头说不许开火,整个大队就没有一个人贪功去攻击这块香饵,池田中佐很满意!只不过他对印尼人的表现很不满意,本来嘛,像他们这种在鬼门关滚过好几趟的老兵不会不明白抛砖引玉这种最简单的道理的。可是,当看到这辆战车身上喷涂的蓝『色』龙行图徽后,整个团的印尼人全都红了眼。

而且这辆战车不知死活的在他们眼皮底下转悠,转了一圈又一圈,到最后还辗上了磁『性』反坦克地雷!磁『性』反坦克地雷已经在二战中大放异彩。是欧洲战场上的步兵不可或缺的反坦克武器,威力不弱。使用方便,只要你眼法别太差,又将地雷丢到坦克身上,它就会像牛皮糖一样牢牢吸在坦克身上,轰然爆炸,至于能不能炸毁坦克,那就要看运气了。

原本历史上的日本不重视陆军的装备更新,搞得日军只能凭一股亡命的武士道精神与敌人死掐。在中华算日军狠,到了太平洋战场就出尽洋相了,最好的坦克拼不过每打必着,谁打谁着的欧洲垃圾谢尔曼,太君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怕下海喂王八的精神,扛着三八婆跟美国士兵的冲锋枪对扫,用迫击炮跟美军的榴炮群对轰,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就他们国内的宣传而言,可是太君们打得苦啊,十几个拼人家一个,这仗简直没法打了。

这还不算什么,最要命的是后来背信弃义的老『毛』子悍然出动一百五十万大军,装甲洪流横扫东北,将关东军打得找不着北,几十万受过严格训练的士兵被整车整车的拉到西伯利亚开荒去了。那涨『潮』一般涌过来的坦克群终于让天皇的武士们明白了一个真理:磁『性』反坦克地雷真的是人好东东啊!要是有这东东,他们就用不着派那么多士兵去当肉,浑身绑满炸『药』去跟老『毛』子的坦克同归于尽了!

而此时,这种在欧洲战场上盛行的反坦克地雷,日本手上确有不少。日本为了对付中华极富盛名的装甲部队,就连一些印尼皇协军中,也装备了不少这种磁『性』反坦克地雷。就是让他们在关键时刻,给中华的装甲部队制造点麻烦。

此时,手投式磁『性』反坦克地雷发威了,炸毁了中华军队一辆战车。这也引起了连锁反映,靠得最近的日本士兵,看到装甲车爆炸,实在没有什么好客气的了,那些日本士兵们两眼发红的冲了出去,他们要俘虏这个车组,砍掉这些中华军队士兵的四肢,让他们一辈子都后悔为什么要到印尼来!

这一下『乱』了套,他们的确成功的杀伤了至少三名中华军队士兵,可是自己损失也不小了,更要命的是枪声招来了后续进的中华伞兵大部队,这回可惨了,作战企图怕是要提前暴『露』了!

想到船越师团长那凶怒的目光,池田就冷汗直流,更惨的是,听说师团长阁下有龙阳癖,池田预感自己双颊要遭殃了。想要保住自己的脸皮,就只能将功赎罪了,看到中华军队的坦克并不多,池田赶紧命令部队冲出去,说什么也要击毁几辆中华军队的坦克,否则他就得双脸开花了!整个大队二十多辆小鬼子97式坦克气势汹汹的杀了出


状态提示:第578章 伞兵战车vs日本坦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