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1908之钢铁雄心>第三百六十四章 西园寺公望
6师团也继承了热情勇猛、积极果断的传统。

无论是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第6师团总是打先锋。甲午战争,黑木为桢率领下胶东半岛登陆后一举拿下了威海卫。而日俄战争,被配属奥保巩的第2军。参加了沙河会战和奉天之战。

可以说,哪怕是拥有十个常备师团的日本陆军当,第师团也是极具象征力的。

尤其是崇尚勇武的日本,第师团对许多人而言等同于日本陆军的精神象征。

而第师团的全军覆没,也给日本民众带来了巨大无比的重创。

西园寺公望看来,第师团的全军覆没固然是一种重创,不过第师团的师团长明石元二郎的死亡,同时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事实上,当得知第师团全军覆没的时候,哪怕是日军内部也是引起了不少的轰动。

毕竟第师团的精锐是众所周知的,何况指挥第师团的可是明石元二郎这样的名将,要知道哪怕是日军内部,像明石元二郎这样有能力的将领也是很少见的。

不过哗然的同时,他们也是极为庆幸的

当然,他们庆幸的绝不是第师团的全军覆没,或者是其他什么什么事情。

虽然日军内部派系严重,而且明石元二郎也属于理智派,区别于其他的野兽派,但是这可不代表那些野兽派就愿意看到第师团的全军覆没和明石元二郎的身死。

说到底,他们也是日本人。

而且,似乎党争大于国运这种事情,日本并不像国或者是其他国家那样的频繁。

他们庆幸的是,第师团全军覆没前,明石元二郎已经派了一名叫做小池的官员,乘坐着海军派出来的巡洋舰,将第师团全部联队的联队军旗都给带了出来。

要知道,日本视军旗如生命一般。

日本军旗,是明治三年以“太政官布告”的高法令形式布定制,称作“陆军御国旗”。它是从日本国旗——太阳旗演化出来的,有16道血红的光芒线,又被称为“旭日旗”。且陆军军旗三个边饰有紫色流苏,木制烤漆旗杆顶部,有一个三面体的镀金大旗冠,三面均为日本天皇家族的16瓣菊花纹浮雕族徽图案。据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自1874年1月23日,日本明治天皇对近卫步兵第1、第2联队亲授军旗为肇始,此后凡日军编成之步兵及骑兵联队,必由天皇亲授军旗,以为部队团结之核心,将士对军旗之精神,举世无比。”

军旗为天皇亲授,仅为建制步兵联队和骑兵联队才拥有,所以也称为联队旗。按日本陆军的规定,军旗则编制,军旗丢则编制裁。所以军旗日军是一个不得了的要紧东西,要挑选联队一名优秀的少尉军官担任旗手,专门设一个军旗护卫队来保护它。松山日军仅有建制不完整的千余人,因为军旗留此地,仍指定了一个军旗护卫小队。

正因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部队都渴望缴获到日本军旗,但是都未能如愿。因为日军战斗条令规定,当判断战局有全军覆没危险时,应焚烧军旗。但不管遭遇怎样的败仗,日军都有烧掉军旗而后自杀的时间。1941年9月,为策应第三次长沙会战,国第6战区部队动反攻收复宜昌作战,由于我军以重兵攻势凌厉,据守西岸据点的日军第13师团曾面临烧掉军旗的危机,已经向所属第104联队出预令,且准备好了师团长以下高级将领剖腹自杀的场地,后因援兵到来逃脱了厄运。

八年抗战,日军仅松山和腾冲的两次“玉碎”战烧掉了两面军旗,分别属于第113联队和第148联队。这实是**队八年抗战值得称道的骄傲?据资料,二战期间,作为日本陆军象征的共444面军旗(实不是一个吉利数字),均太平洋战场烧毁、随运兵船海上沉没或是战败后举行的“军旗奉烧”仪式毁灭,目前仅东京靖国神社“游就馆”保存着一面步兵第321联队军旗,是联队长后藤四郎佐通过一个叫做“神道天行居”的右翼宗教组织隐匿保存下来的,这也是世间仅存的一面日本军旗。

从上面这些,可以看的出来,日军对军旗的究竟有多么的重视。

所以当他们得知第师团全军覆没的时候,第一件着紧的事情就是军旗的下落,毕竟如果军旗要是落到了国人的手里,那对整个日本,整个日本陆军都是一个极大的耻辱。

万幸的是,当时的明石元二郎让小池带着全部的联队军旗,坐着一艘巡洋舰,几艘驱逐舰的护航下离开了库页岛。

因此哪怕是明石元二郎切腹自杀,依然难言日本军官的喜悦之情。

当然,后来乘坐巡洋舰离开库页岛的小池,以及护航的舰队,就因为受到了十多艘珍水蚓级和箕水豹级潜艇的伏击,进而全军覆没了。

不过这个就没关系了,反正军部的那些人关系的仅仅只是军旗的下落,只要军旗不要落入国人的手里就好,至于是不是完好无损也就没关系了。反正二战的时候,沉入海底的日本军旗也不是没有。

何况巡洋舰彻底沉入海底前,那个叫小池的军官也已经出了后一封电报,电报上写的很明白,巡洋舰沉入海底前,他已经将军旗给焚毁了,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军旗的事情,而且因为军旗已经巡洋舰上焚毁,所以就连国人会下船打捞的也不用担心了。

而事实上,得知此事后,严光也确实是很失望。

因为他的确很想要这几面军旗,因为他已经准备北京建立一座博物馆,专门收藏一些有价值的


状态提示:第三百六十四章 西园寺公望--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