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员都送走了吗…”
听到汤森的话,汤森的副官连忙回答道。
“阁下请放心,所有的伤员已经全部送走了。”
汤森点了点头。
“这样就好。”
的确,有底格里斯河在,别的不提,至少运送伤员一类还是很简单的,毕竟这次随着汤森一起向巴格达进军了,还有一支小型舰队…
而很显然的是,虽然在兵力方面,土耳其人要占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海上,或者应该说在河上,占据优势的始终还是英国人…
“既然伤员都已经撤完了,那么我们也撤退吧…”
“是!”
到了第二日,也就是泰西封之战的第四日,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土耳其军队,英军指挥官c.v.f.汤森在伤员全部通过水路撤离后,也只能率领剩余的英军向库特方向撤退。
泰西封之战英军损失4600人,土军损失6200人。
此战结束后土耳其军对的追击并不积极,一直到12月1日,英军后卫才与追兵在乌姆—拜勒交战。到了12月3日英军抵达库特,汤森认为步兵过于疲劳难以继续退却,于是除命令骑兵继续退却外,便在库特按兵不动,等待援军,这时他还有两个多月的食品供应。
只不过到了17月7日后,在库特的英军很快就陷入了土耳其军队的重围当中…
本以为英国人进展很顺利,并且已经开始安排远征军向美索不达米亚进军的蒋百里,在得知英军的一个师在库特被土耳其人重重围困的消息后,也是很吃了一惊。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蒋百里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在停下进军美索不达米亚的脚步了。
因为这个时候英国人能够拿得出来,对汤森的部队解围的仅有战斗力不怎么样的印度部队。因此,英国人急需蒋百里的联军南下替汤森的部队解围——————如果无法解围的话,那么能替汤森吸引一些土耳其兵力也是不错的。
事实上英国人也没有将全部的希望都拜托在蒋百里的身上,英国人已经为英国将领f.j艾尔默准备了两个印度师,因为虽说联军的战斗力要比这些主要是由印度人组成的部队战斗力高出许多,但对中俄联军来说,不要说库特了,就是距离巴格达也是有着不小的距离。
这么远的距离,想要在汤森的部队弹尽粮绝前抵达库特,实在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所以英国人也仅仅只是期望蒋百里能够多吸引一些土耳其兵力,好让艾尔默能够顺利救出汤森…
——————————
“本来还以为英国人很厉害呢,没想到居然会被土耳其人给围住…”
在联军的司令部内,看着英国人刚刚传出来的情报,张绍曾在一旁嗤笑道。
很明显,在经历过和土耳其人的几战后,张绍曾已经完全不把土耳其人放在眼里了。而他的这种态度,显然也受到了其他中俄将领的赞同。
不过听了张绍曾的话后,蒋百里却是摇着头道。
“不要小瞧了英国人,这次英国人会这样,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兵力太少,又太过深入敌军腹地,最重要的是在那个叫汤森的将领的部队中,绝大多数都是由殖民地抽调过来的印度人,而这些印度人的战斗力并不是很强,剩下有战斗力的英国士兵又太少,这也是为什么汤森会失败的原因…”
的确,如果说英国人的战斗力确实不错,不然也不会和法国人在西线抗了德国人这么长时间的话,那么英国人在印度的那些印度殖民地军队,就实在是有些…
如果说英国人的战斗力足够强的话,那么那些印度人的战斗力就有些………只能说土耳其人的战斗力已经足够弱了,那些印度人的战斗力比土耳其人还弱。
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些当然没有什么,毕竟汤森率领的那个加强师里还是有几千英国人的。何况在最初的时候,土耳其人也没多少,很多时候甚至还不如汤森率领的那个加强师的人数多。因此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个缺点并没有被暴露出来。
可是等到土耳其人源源不断的涌上来的时候,面对居于兵力优势的土耳其人,印度人不能打仗的特性也就暴露出来了…
“司令,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派多少部队南下?”
孟恩远并没有参与到张绍曾和部分中俄将领对英国人的冷嘲热讽当中,而是询问着这件事情…
而听到了孟恩远的问题后,蒋百里也陷入了沉思当中。
此时的中俄联军,在尼古拉大公和尤登里奇等人带走了一部分的俄军后,算上已经抵达高加索的全部八万多远征军,也只有十六万人而已。
而这时在西线的土耳其人,则差不多有近三十万人的兵力…
十六万对三十万,如果只是进行防御的话,蒋百里完全有信心守住亚美尼亚,不让土耳其人的一兵一卒进入高加索。可如果要分兵一部分南下亚美尼亚的话…
在亚美尼亚的土耳其军队并不是很多,但是也有一个军团九万人左右。
虽然在历次的战争中,在亚美尼亚的土耳其军团也损失了一部分,但是想要南下应付所有问题的话,少于三万人还是不太可能的…
也就是说,南下的话,至少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