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卫国大军阀>第六百四十四章 秋季攻势第一更 求订阅

~日期:~11月13日~

在远东西伯利亚司令部建立受阻的时候,在东欧平原上,在苏维埃军事委员会的命令下,红军发动秋季攻势,集中优势兵力攻击俄军总部所在地诺夫哥罗德。苏维埃红军兵分三路,势如破竹。

红军统帅图哈切夫斯基亲自率领红军第一集团军十万,向着诺夫哥罗德猛打猛冲,一日前进两百里,以孤军深入的架势逼近诺夫哥罗德。红军另外两股大军也在第一集团军后方撕开的口子上展开攻势,俄军看似坚固的防线上出现一道巨大的裂瘾

俄军元帅维克多大惊失色,从四方抽调兵力,驰援诺夫哥罗德,同时其他交战战场也得到了兵力加强。双方在数百里土地上形成的绵长的战线炮声震动整个东欧平原。

战斗进行的很惨烈,红军人数虽然只有俄军的一半,但红军斗志旺盛,战斗意志强硬,再加上政治委员鼓动,打起仗来简直悍不畏死。反观俄军,军心动荡,士兵一听上战场就畏惧。如果不是督战队前面的尸体已经高高堆起来,后方成排的重机枪已经对准了他们的屁股,战争根本就打不到如此惨烈程度。

“乌拉,乌拉……”

红军冲锋伴随着气壮山河的吼声,他们武器虽然落后,弹药也不充足,但他们没有畏惧,子弹打完了就用刺刀,刺刀砍断了就用拳头,拳头打折了就用牙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武器,对敌人造成最恐怖的杀伤。在红军如此疯狂的攻击下,俄军两百万大军组成的防线节节败退。就算督战队如何疯狂的对待溃兵,也阻拦不住俄军内部疯狂蔓延的胆怯战情绪。

在距离诺夫哥罗德四十公里的索利齐,俄军前线第一团在督战队逼迫下上了战场,但在红军顽强的还击下,半个时辰不到,一个团的士兵有一半彻底的留在战场上,剩下的人也狼狈的撤了回来。但后方督战队却不允许他们后撤,枪口逼迫他们继续攻击。第一团士兵实在无法忍受督战军官的冷酷和督战队的残暴。率先向着督战队开火。

很快,这股内战绵延到索利齐其他军营。再加上苏维埃红色特务趁机活动,这场反击督战队残暴不仁的内乱被煽动成为反抗沙俄腐朽统治,加入苏维埃红军,共建完美新俄国的起义运动。越来越多的俄军士兵在绝望下选择加起义,宣布加入苏维埃,并调转枪口对准自己原本的袍泽。

趁着俄军内乱的好机会,红军当面将领布柳赫尔元帅当机立断,让疲惫的红军发起总攻,在起义者的配合下,花费很小的代价就攻平了索利齐·扎在这里的俄军两个集团军近二十万人被被红军分化瓦解和消灭。

索利齐的损失对庞大俄军来说虽痛,但却不算伤筋动骨,毕竟俄军总兵力有近两百万人,区区二十万人还是损失的起的。就连诺夫哥罗德的维克多元帅也只是看到索利齐被攻占后的战略危机,压根没有在乎那些被红军消灭的俄军士兵到底是死是降。

但是所有人都想不辫,索利齐的战斗让红军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分化瓦解俄军的新战法⌒宁亲自指示布柳赫尔统帅总结索利齐战斗的经验,提出更加有利于当前战争的新式作战方法。

也是从这一战开始,苏维埃开始派遣大量经过苏维埃思想武装的投降兵潜伏回俄军中,鼓动俄军起义,瓦解俄军的战斗力。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前线传达回来的俄军起义战报成为维克多元帅的噩梦。

在维克多元帅的调动下,五十万俄军在诺夫哥罗德外构建了坚固的防线,并和红军第一集团军展开对峙。面对如此坚固的防线,图哈切夫斯基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几次攻击不但没有取得战果,反而损兵折将,降低了部队的攻击锐气。

于此同时,红军其他两路大军倒是势如破竹,列宁亲自来前线视察,更是让红军的士气达到了巅峰。不利赫尔率领三十万红军主力和十万新兵部队不断的向着俄军重镇旧鲁萨逼去。叶戈罗夫率领的三十万大军也是连连得手,压缩俄军的生存空间。

红军第一集团军总部。

“列宁同志,你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图哈切夫斯基有些担忧的说道。

“图哈切夫斯基同志,我的安全你不用的,我们布尔什维克是无所畏惧的。

我到这里除了看望正在英勇奋战的第一集团军同志们之外,还将军事委员会新组建的十万红军部队送到你的手中‖时我还想要听听你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我们已经打了三年,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距离实现苏维埃理想还很遥远,现在中国出兵西伯利亚,并控制了整个西伯利亚大铁路〓府军内部意见不一致,但总体来说反击中国,收回西伯利亚的声音占据上风,我们苏维埃对于此事应该如何决断,我想听听你的意见。”列宁脸色凝重的说道。

“列宁同志,我是一个军人,只要军事委员会发布的军事命令,我都会不折不扣的进行。对于中国侵占我国西伯利亚地区,我也表示愤怒。但对我们苏维埃红军来说,这却算是件好事。因为政府军将注意力转移到西伯利亚,对于我们的军事行动极为有利。再加上现在政府军人心涣散,各自为政,正是我红军大展拳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最佳时机。所以,我们大可不必理会西伯利亚的情况,专心于国内战争。等到我们取得全国解放,再考虑西伯利亚问题才比较现实。”图哈切夫斯基想了想说道。

对于盘踞在沙俄西北的苏


状态提示:第六百四十四章 秋季攻势第一更 求订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