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全战军阀>第20章 积极的转变

十一月十七日(阴历九月二十七),胡志的克隆士兵数量增长到八千人,四千人在攻城略地,两千二百人分驻与安庆和江对面,其他一千八百人被分散驻扎与各县各府维持治安,八百多普通人士兵在修筑营房。现在钱银颇丰,胡志开始了新装备的购买,系统新出现的七生半管退野炮是胡志目前急需的重武器,但伍仟伍佰银元一门的价格让胡志只能在心中默念“坑爹”俩字,虽说是质量相当有保证。胡志最终是买出了三十六门,仿北洋建制组成了两个炮兵营,有两队炮兵官兵。为了解决牵引马匹问题,胡志又招募了两队骑兵,除了六十人被当做侦查、通讯兵外,其他人全部把马让出来给了炮营,当步兵去了,这样两个炮营和辎重所需的牵引马匹算是解决了(野炮炮身较重需五到六匹马牵引)。

胡志考虑着是不是该花些钱搞些基础建设,不舍得花钱就永远都搞不起来啊。这天武昌革命军进攻汉口宣告失败,武昌革命军虽然快速扩展与北洋军不相上下,且当面的冯国璋部只有一万多人,但素质等级相差甚远,北洋精锐对南方起义部队的等级压制是非常明显的。这个时间段的江西,马毓宝、吴介璋、彭程万、李烈钧正上演着争夺都督之位的大戏,李烈钧在最后胜出;南京方面则是对着一堆起义联军不知如何安置,特别是数量庞大的民军,除了能在数量上震慑清廷外,就只剩下扰乱治安了。可见安徽已经是很安稳的地方了,胡志已经是非常早的在考虑建设问题的人了,其他地方根本没这个闲心。

胡志考虑是不是可以搞个船运公司,毕竟自己的作弊船坞就在江对面,不过多长时间能回本是个问题,还有那个船坞胡志是不打算升级的,毕竟这是江边不是海边。

胡军齐川部的北进,将走在前面的朱家宝一路驱赶,以致朱家宝最后退到了徐州,与同样退到此处的江南提督张勋部合到一处,总兵力一万两千多人,让胡志心中警戒。朱家宝带着安徽基本全部的清军退走徐州,让皖北各地看不到击败胡志的希望,各州府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前,全部投降,承认并听命于胡志的安徽军政府。胡志命齐川部驻守宿州,密切监视徐州动向,同时命其将各府县官库的三分之二的钱银,集中送往泸州。

到十一月二十四日,胡志的克隆人军队达到九千二百人,亦再增加炮舰三艘,一千二百吨排水的货船二艘(一艘十三万,比军备便宜)。 胡志的可用资金下降到了五百万多一点,钱再多也不够花,原本计划普遍全省的电报,只得精减为安庆、泸州、宿州(1912年废州为县)、萧县一条。

虽说整个安徽全境光复,但只是在军事上,大批的前清官员留用,实则无太大变化,军政府发布的剃辫通告,在各地多有抵制。胡志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没有施行什么留辫不留头强制措施,至于那些感觉光半个脑袋留着大长辫子很帅气的人,胡志也只能以另类视之,反正胡志感觉是不如光着脑袋好看。胡志想将大批的旧官换下,但无奈无人可用,建立学校虽已经在实施,可那有时效也得多少年以后了,这个时候的胡志突然想到了公务员考试。

安庆英国领事馆,福尔逊看着江面上越来越多的“静”字号炮舰,感觉越来越不自在,在南方经营多年的日不落帝国,早就在潜意识中把长江当成了他们的内河,这完全就是在无视日不落帝国的主权!额……是权益。不行!得再去提醒一下那个胡志。于是福尔逊又来到了军政府(原巡抚衙门),不过只见到了刘启珍,刘启珍说那是军队事务,我民政这管不到的。胡志去了泸州,接收钱银。

胡志不愿骑马,临时购买了辆西式的马车,携一千士兵来到了泸州,杨翠同车前往。至于那辆老爷车,因为没油和道路问题被放置在了兵营。

占领了皖地全境的胡志,权限提升为****权限,胡志也能有更长的时间可活,这次延长了九个月的可活之日,但加上原有的不过十一个月多点,下一级的功勋如何获得成了胡志最为头疼的问题,显然越往后是越难了,清廷一旦倒台,南北共和,自己又该怎么办,去发动新一轮的内战么?想到这,胡志有点不想娶这个正坐在对面打盹的小姑娘了,自己能活多久都是个未知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胡志对这个小姑娘也愈发喜爱,胡志不忍心坑害她。要不干脆享受上一年的奢靡生活,自生自灭完了……

泸州的一众官员为了迎接胡都督,都用足了力气,各处都是张灯结彩,还搞来了迎接钦差大人的行头,见行军纵队一出现,便可劲的敲锣打鼓、鸣放鞭炮。众官员看到行军纵队的时候有些惊异,这个时候已经立冬了,天气比较凉了,胡志身上批了件灰色呢子大衣,士兵身上的衣服也都厚了许多,这又花了不少钱,因为胡志给全员士兵发放了大衣!其中八百多普通士兵受到震撼更强,当这种“奢侈”之物发到每个普通的士兵手中的时候,竟有人跪下痛哭流涕。

胡志一下马车一众官员就围了上来,一片唏嘘,看到马车上又下来一位娇小的女子众人又忙向都督夫人问好,让杨翠脸上急速发红,胡志则光注意这一群老男人的披肩发了也没注意听。胡志的近卫都把手放在手枪上,随时处于击发状态,以防有歹人行刺。一名年龄颇大穿着藕色长跑马褂的人上前深深一躬:

“在下泸州前任知府,


状态提示:第20章 积极的转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