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日上午,胡志与刘启珍对坐与县衙后堂之中。
“刘先生,最近县城可好?”胡志在这几天把县城交给了刘启珍打理。
“回将军,县城一切安好,百姓安居乐业,井然有序,街市繁……”刘启珍非常小心的回答道,竟捡好听的说。
“停停停,我知道了,没事就好。”胡志连忙打断刘师爷的继续发言,划着火柴点燃一颗烟卷继续道:“执掌一县的感觉怎么样?”
“啊?”刘启珍被问的一愣,看着胡志脸上的微笑心里一阵发毛。
“就是问你感觉好不好,这无旁人,随便聊聊嘛。”胡志一脸堆笑,手夹冒着白烟的烟卷,迫切的等待着刘的回答。
“感觉……感觉挺不错的。”刘启珍有些不好意思吞吞吐吐的答道。虽然说是被迫的,但从来都是给别人打工的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当领导的感觉,一县事务基本都是他打理决策,感觉不能不称之为爽快。特别是胡志给了他一个五十人的保安队后,当然是含监视性质的。
“这仅仅是一县之地而已,刘先生不想有什么更大的抱负么?”胡志前倾着身子探着脑袋说道。刘启珍在本地口碑不错,胡志心生要招募刘的意思。虽说胡志要比这个时代的人的知识积累要高上许多,但宅在家中的胡志缺乏实践,真的去治理地方点名具体事务,胡志还真的不知所措,胡志完全只是仗着系统而已,本身又有多大本事呢?不如就招位经理,自己作甩手掌柜。
“呵呵,将军说笑了,干这几天刘某已是知足,打算过几天刘某就向将军告辞,回绍兴老家去。”刘启珍乐呵呵的拱手到,身上有些微微发汗,刘启珍听出来是什么意思了,他可不想跟着胡志,这可是掉脑袋的买卖。
“刘先生说笑了,我欠你的钱还没还呢,莫说离开之事。”胡志把前倾的身子靠回了椅背,下巴微抬露出一副傲慢的姿态。
“刘先生,我知道你担心什么,可满清真的还能撑下去么?武汉那边起义了,想必刘先生听说了吧,我相信两个月内各省就会纷纷响应,至于清廷所依仗的那个北洋……呵呵。 ”胡志说到这抽了口烟卷,慢慢吐出烟气,周围烟雾环绕,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刘启珍专注的听着等待着下文。
“曾经的恭亲王奕?可谓是雄才大略……”刘启珍听着点了点头,胡志继续道:“同治孩童登帝,年少病死,无所作为。众人曾支持奕?取而代之,刘先生可听说过?”
“是,听说过。”刘点了点头,他学幕的,深知官场消息,这还真知道。
“可他没有这么做,不过那都是一家人,没什么意思,再说个别人家的,文武双全的曾国潘曾大人亦有这个能力取而代之,亦有人支持,他也没那么做。”胡志慢慢悠悠的说着,点燃第二颗烟卷。刘启珍听到这里纳闷,这个没听说过,不过曾国潘还真有那个能力。
“李鸿章也有这个能力,李鸿章在洋人那边很合得来,他如果这么做洋人支持的面比较大,曾经孙先生孙文、梁启超梁先生上言取而代之,他也没这么做。”这在刘启珍意识中忠心耿耿、呕心沥血的李鸿章李大人来说,听起来就玄幻了,不过却又很高的逻辑性,人有了很多还会要更多,当官便会想方设法往上爬。
“现在天下大乱,清廷所谓依仗仅北洋尔,而北洋真的是清廷的么?”胡志尽量搜索着脑海中的历史知识差不多就这些了。
“您是说袁宫保袁大人?”刘启珍反问道。作为知识分子兼政府工作人员的他被话题勾起了兴趣,有哪个读书人不喜欢谈论天下。胡志听着点了点头。
“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一个曾经对光绪言而无信的人,一个为了官职劝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李鸿章辞官的人,一个想为大清干点什么推出新政确又被逼迫赋闲在家的人,对他的朝廷能有多少忠心?”胡志有一个反问,让刘启珍在那沉思不语。对着一个清末的知识分子卖弄自己的学识,让胡志很有成就感。
“可袁宫保现在身无官职,现居于河南老家,这北洋……”刘启珍又疑问到,他心理已经有些相信了,现在是在垂死挣扎。
“陆军大臣荫昌是有些能耐,可他没自己的兵,指挥不动北洋,冯统治也不会听他的,不用多久袁世凯就会官复原职再度启用。清廷的运气已经用过了三次,不会再有第四次了……乱世是军人的时代!”刘启珍想开口说些什么,胡志连忙抬手打断,因为他脑中马上就每词了。其实袁世凯以在几天前,十四号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已经被启用了。
“刘先生,您正处壮年,也是饱读诗书头脑精明之人,普通人怎当的了师爷,只不过运气不好,才学不的施展……”这句话倒是真说到有些自负的刘启珍心理去了,在心理他从来没看起过那些个当大人的,只不过自己上面没人。
“现在就有这么个机会,选择在你,或者碌碌无为,或者名留青史。”说道着,胡志起身准备离去,到门口胡志再次回身说道:“您可再观望观望,再思考思考,形势是否真如胡某所猜测这般,不必着急回答,县城先交给您了。”胡志说完慢慢消失在门口,把刘启珍留在那一个人发愣。
“呼!累死我了,应该差不多吧。”胡志走出门深出了口气,身上出了不少汗,把脑中的知识编辑即时连贯说出真不容易。随后胡志叫齐自己的士兵,进发兵营去点阅自己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