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全战军阀>第103章 英帝的意图

昆山三个师(克隆军一二两旅名义上叫国防军第一师)的国防军在一月十四号夜晚,借着夜色的隐蔽进行了临时调整。军队的整个势头转向朝北,第十二师和第二旅往东北新湖镇方向,进攻聚集了三个旅英军的突出部,牵制英军兵力;十一师进攻双凤镇的英军,为太仓守军打开退路,然后往常熟方向退却;第一旅不动继续坚守昆山,直到以上的战役目标达成,胡志亲自指挥这场战斗。黎明将近时,这些部属终于完成。

轰!轰!国防军炮兵阵地上的六十门一百五十毫米重炮,开始喷吐火焰,对十多公里外的新湖的英军阵地,进行着极限射程的火力覆盖,他们将进行半个小时的炮击,然后将炮火往东部延伸,为进攻部队提供掩护。半个小时的火力准备绝对不够,但考虑道英军的反应速度,保持进攻的突然性,只能是把时间尽可能的缩短,再者国防军炮兵部队的弹药储备已经很少。重炮部队的任务就是在打光所有炮弹后,以最快的速度往常熟方向撤退,除去必要的运输人员,其他人员要马上拿上步枪集合组成一个临时的团,以当做预备队。

英军士兵此时正堑壕中享受着短暂的安逸,停止进攻的命令对大家简直就是天籁,连续十天的进攻,让他们失去了六分之一的战友,还有六分之一受伤疗养。根据目前的消息,大家都一致乐观的以为,钟国人已经濒临崩溃,反攻这类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就算他们发动攻击,也不过是为了撤退作掩护,这个猜得不错,但他们低估了国防军的进攻力度。

一颗颗炮弹落在英军的阵地上绽放出一朵朵致命的火花,巨大的炸响和爆裂的冲击波,无情的撕毁了英军官兵难得的安逸,一**的国防军士兵以零散的队形缓缓的靠近,被炮火笼罩中的英军阵地,等待炮击火力的转移。英军在新湖镇东西延伸的防线上部属有三个旅的部队,但是在连续多日的进攻中损失惨重,炮兵数量稀少。英军的九成以上的炮兵火力都集中在了太仓国防军防线的正面,根本顾及不到这边。

随着炮击的延伸,一万名国防军步部队兵官兵分三个波次,对英军的阵地展开了攻击。装备七五野炮的炮兵部队,以连(四门炮)为单位,跟随进攻队伍缓缓前进,在距离英军几百米的极近距离,为步兵队伍提供直射火力支援。遭受突然进攻的英军一面组织士兵在阵地上抵抗,一面向上级急报求援。

纵然有进攻的突然性,但这个时代防御过剩的特点仍没有改变,国防军的炮击杀伤了一些英军,但时间有限,炮击效果有限,几百人的伤亡对阵地上一万多英军来说,影响微乎其微。英军阵地上的二十多挺威克斯重机枪对着国防军的步兵队伍,倾泻着弹雨。这个机枪的比例要比国防军的机枪数量少的多,但对冲锋步兵的杀伤效果仍然是强大的。虽然国防军在田野中的步兵线列散的很,但被机枪看上的士兵基本没有生存的可能。进攻队伍挺进到了英军阵地二百米的范围内,伤亡速率突然提升,一片片的士兵被子弹击倒,英军的步枪火力也是十分强大,李恩菲尔德步枪的十发弹仓和更灵动的枪栓带来了更好的火力延续性,胡志都想给国防军官兵换装恩菲尔德步枪了。

“距离五百,一发装填,放!”一个炮兵军官指挥着一门七五野炮,对着正前远处的英军机枪阵地就是一发。他小心的探出头看着炮弹的落点,对面飞来的子弹打的火炮防盾叮当的响。远处看起来一团不大的爆炸,将这个英军的机枪阵地笼罩,被炸起的木屑到处乱飞。其他的炮组也在对英军阵地上的明显目标,机枪火力点进行着清除,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炮兵队伍的伤亡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作战,火炮防盾只能提供正面的保护,炮手们很容易受到来自斜侧方向子弹的杀伤。

“两点钟方向……”军官指挥着炮组调整角度,但突然从斜侧方向的某一个英军机枪阵地,射来了一连串的弹雨,打的炮身叮当响,除了军官以外的蹲挤在一起的三名操炮人员接连被子弹击中,二死一伤,带着巨大动能的致命子弹扯开皮肤、钻进骨肉、搅烂脏器,溅出的血液溅的炮身上到处都是。

“来人,顶上!”军官向后面大声喊着,一面从木制的弹药箱中取出一发炮弹送入炮膛,尽全力调整着角度,对着英军阵地开炮,尽量维持火力,为步兵队伍提供掩护。七五炮在两公里内的中近距离作战,比远距离作战的效用比要大的多。以七十五毫米炮弹的威力,面对成体系的防御阵地,进行远距离的火力覆盖,效果实在是差,纯属浪费钱。胡志有些后悔当初为何全部购买野炮,而不是购买更便宜更轻便的75山炮,为了那点射程优势而完全忽略了威力大小,这游戏经验并不是在所有时候都能适用与现实。

英军的通讯部队以最快速度往嘉定司令部上报军情,但联军司令不在那。

“……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我大英帝国的勇士已经给予敌军重创,在我大英帝国的威严之下其政府中的开明之士终于认清了形势,脱离了国防军的魔掌,一些地方的人民终于脱离了胡志的独裁与****……”感觉胜局已定的联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黑格爵士返回了上海,出席在领事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并发表讲话,各国记者、华夏的各大报社包括望希报的人员都有参加。黑格爵士非常自然的把国防军内部出现混乱的功劳,


状态提示:第103章 英帝的意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