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天”一词的由来
刘宋天师道把“六天”作为“故气”来排斥,但在东晋末期的天师道经典《女青鬼律》裏,即使已有“不得祠祭故气”这种禁止祭祀“故气”的句子,也还没有“六天”的观念。日本学者小林正美认为现行本《女青鬼律》是从全八卷裏遗留下来的六卷残卷本,或许在遗落了的二卷本裏有过“六天”的观念。但只是一种推测。根据史料来看,在东晋末期,“六天”作为“故气”被排斥的思想还没形成。而在成书于东晋中期的《上清天关三图经》裏有过“六天”一词的记载:
北帝酆都六宫度死法
酆都山在北方癸地,故东北为鬼神,死气之根,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百里,其山洞元在山之下,周回一万五千里,其上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有六宫,洞中又有六宫,一宫周回千里,是为六天鬼神之宫。
第一名纣绝阴天宫
第二名泰杀谅事宗天宫
第三名明晨耐犯武城天宫
第四名恬照罪气天宫
第五名宗灵七非天宫
第六名敢司连宛屡天宫
右六宫是北帝所生,六天鬼神所治,领人之死名,死者莫不由酆都六宫也。
据上文记载,我们知道在北方有座死者聚集的酆都山,山上有外宫的“六宫”,也有洞中内宫的“六宫”。由於外宫与内宫的制度相同,就称“六天”治理“六宫”。因此,东晋时的“六天”被认为是治理死者世界的酆都山的鬼神。并且以上引文与陶弘景编著的上清派道经《真诰》卷十五《酆都宫》记载的内容大致相同,又《真诰》卷十九“又按三君书有全卷者,唯道授,二许写。酆都宫记,是杨及椽书,并有首尾完具。事亦相类”。其中为杨(杨义)、椽(许)作的《酆都宫》与《真诰》卷十五的《酆都记》是同一内容。又杨、许为东晋初中期人,故可知东晋初中期的上清派对酆都宫有关“六天”的传说应该是很熟悉的。并且,东晋中後期的葛氏道经典也同样有把酆都山作为鬼魔聚集之地的记载:“东山神咒,摄召九天,赤书符命,制会酆山,来魔送鬼,所诛无,悉诣木宫,敢有稽延。”(《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卷上)小林正美以《抱朴子》卷三对俗篇的“势可以总摄罗酆”这句话为据,推测西晋时罗酆山似乎也是一个恐惧的地方(罗酆山就是酆都山,见《真诰》卷十五所引《酆都宫记》),并且与东晋一样,也被称为是死者鬼神居住的地方。他还说,如果酆都山的“六天”是基於五行思想与由来于北方的数“六”的话,那麼,西晋时的酆都山大概也是在北方一带。与东晋一样,不但有“六天”宫,而且存在由“六天”来统辖这样的事实。由此可见,酆都山“六天”作为加害人民的魔鬼并为民所恐惧的事实,在东晋初中期的上清派以及葛氏道中间是存在的。
但东晋时期的天师道与上清派的酆都宫“六天”传说又有什麼关系呢?以小林正美的推论,东晋初中期的天师道对“六天”有所了解,但当时的天师道还未视“六天”为恶鬼。因为作为在上清派、葛氏道中间流传的“六天”魔鬼传说,在江南一带盛行。当东晋初天师道移居江南时,信徒们的信仰还是依赖自家天师道的传统,即相信泰山是死者的世界。不可能马上接受在上清派、葛氏道中间流传的酆都山与“六天”的传说。比如现存的当时天师道经典《女青鬼律》与《太上正一咒鬼经》就没有“六天”这个词。小林正美的推论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张鲁降曹后,天师道曾大批北迁,此时在江南一带却盛行酆都宫“六天”传说。南北之隔,不太可能互相影响。即使在天师道南移後,也不可能马上采用别家之说。只有在不断的接触中,才慢慢会有互相影响的可能。
至此,我们可以大概知道刘宋时期天师的“六天”说,是根据东晋初中期上清、葛氏道诸派有关酆都山“六天”的传说,企图重新确立理论、弘扬教祖张陵创教的伟大,突出天师道优於别派的特点,来拯救自身组织涣散、教团混乱、日益没落的局面而形成的。
“六天”与“三天”及“九天”的关系
在刘宋时期的天师道那裏,“六天”是一个恶鬼形象,“三天”则作为善神出现,并提出用“三天”代替“六天”的主张。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