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东晋名僧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评述了各家理论的得失,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了通俗、准确的阐发。这一学派发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所依经典),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中观学(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学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国后大力弘扬无著、世亲的思想,译出《唯识三十论》以及护法、难陀等十家解释“唯识”义的《成唯识论》一书,其大弟子窥基又著《成唯识论述记》等,从而创立了“唯识宗”,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除此之外,陈隋之际形成的“天台宗”和唐代中期创立的“华严宗”,则已不能简单地用原来印度大乘某派的说法予以框范了。因为在他们的理论中,吸收了大乘各学派的说法,以至中国道教、儒家等思想因素,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了。当然,如果就“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所依经典说,可以说空宗色彩稍多些。“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所依经典,则可说有宗色彩稍多些。至于在唐代中期形成的“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则更是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国佛教徒所独创的大乘佛教宗派。他们具有通俗、简明的教理,广泛的融合和适应性,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时期传入我国,以后主要在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得到发展,流传至今。
原始佛教
指的是“基础的佛教”,又称“初期佛教”,系指释迦牟尼在世,至佛入灭后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的佛教。至于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后续的大乘佛教、秘密大乘佛教(或称金刚乘、密续乘)则是属于“发展的佛教”。
最早使用这个分类法的,是日本的佛教学者,如日本《广说佛教语大辞典》对于“原始佛教”定义如下:“相对于后世发达之大乘佛教,指释尊在世时代至二十部派开始分裂前之佛教。此时代之经典,包含佛教教说最古之原型。原始佛教一词,系依明治以后佛教研究者而使用。”日本学者对于这个词的定义尚有争议。
目前较被广为接受的说法,则是印顺法师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提出的定义:“我以为,佛陀时代,四五(或说四九)年的教化活动,是‘根本佛教’,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大众部与上座部分立以后,是‘部派佛教’。佛灭后,到还没有部派对立的那个时期,是一味的‘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的教理包括四圣谛、空三昧、十二因缘、五蕴、六入处、八正道等。后来汇集为由经藏(各种经文)、律藏(讲佛戒)、论藏(明示教法)所组成的“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