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气氛有点伤感,其中一个人就笑着说道:“干嘛说这些啊,要说就说点高兴的事儿吧,我家女儿上小学那会儿,学校里面发生过不少有趣的事儿,虽然累是累了点,但每年倒也有几次乐子可以看。”
“什么乐子?”高西也觉得讨论那些严肃的话题没什么意思了,教育这种事儿,不是屁民能改变的,讲多了就只能是平白增添烦恼而已。
“我来美国之前,总觉得美国的中小学生应该都是自由快乐,不用受苦的,对成绩也不是很重视。可是后来发现,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美国的老师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有时候宁愿自己扮丑。我孩子原来的那所小学,没到评成绩的时候,如果班里孩子成绩好,或者说有孩子得了什么奖,那这个老师就必须表演一个很有特色的节目,我家女儿的老师是个男的,我就记得那个时候我女儿在一次钢琴比赛中拿了奖,然后这个老师就当着全班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面穿着玛丽莲梦露的裙子和高跟鞋,还戴了假发,然后跳了一个舞,当时给我们笑坏了。”
“嗯,说起这个,我儿子原来的小学也有过类似的事情。当时他们那个班级的成绩非常好,结果老师一高兴,就给全班学生还有家长们做了一顿饭,一个人啊,要给几十个人做饭,那可是真够累的,也就是幸亏美国人吃的都比较简单,她也聪明,选择了烤肉,这才算是完成了任务。”
高西疑惑地说道:“我以为美国孩子都不注重成绩的,平日里就是玩,这怎么感觉好像跟我以前在网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啊?”
“其实小学还好了,到了中学那可不是一般的累。我女儿现在就读高中,她叫乐乐。美国的中学早晨8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乍看起来学生学业挺轻松,但现实是。很多学生每天凌晨一二点睡下,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除了完成作业,他们把大量时间投入课外活动,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亮点’。”
“与众不同的亮点是什么?”高西问道。
“就是特长。跟中国的素质教育有点像,我家乐乐的生活很忙碌,除了周末要去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每天练琴外,她的课余时间被各种活动填满:办校报,采访、写稿;参加网球训练。每周1小时;和同学创建社团,去社区为植树筹款;此外,还有她最喜欢的校数学队训练,在男生居多的数学尖子中,她是难得的女队长。每周放学后,乐乐都有一两次集中训练,做各种怪题难题,还要外出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乐乐带领的团队曾夺得当地100多所中学参与的数学比赛第一名。此类校园俱乐部在美国中学里非常流行,主流的俱乐部有辩论队、奥林匹克科学社团,校报,数学队等。它们往往采取积点制,俱乐部成员要通过比赛次数和比赛表现积攒‘积分’。”
“我的妈呀,这还真是够忙活的。”高西吐了吐舌头。这跟他想象中的美国中学完全就是大相径庭啊。
“是啊,很忙的,而且这些事儿还很麻烦,通常,校际间比赛比较频繁,但只有攒到相当积分的会员,才有资格代表团队参加州际甚至更高级别的比赛;如果积分一直不足,意味着淘汰。有时候,参加俱乐部或社团的压力甚至超过学业。乐乐的好朋友参加辩论队,几乎每周都要比赛。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准备材料、反复修改辩词。有的同学参加奥林匹克科学社团,比如开展“基因”研究,这比课堂学业还要艰深百倍。这些课外活动都在下课后,时间至少两小时。进入决赛后花费的时间更多。学生们回家最早是吃晚饭时间,有时是七八点,然后再投入作业。晚上12点睡觉算早的,凌晨一二点睡觉是常态。”
“这比我上高三那会儿还夸张啊,我高三那会儿已经很疯狂了,晚上十二点睡觉。早上不到五点起床,就是为了考大学,但好在心无旁骛,不用去关心别的事情,可你家乐乐这好像都忙别的了啊?”
“谁说不是呢,可也没办法,你不知道,乐乐的周围,几乎所有人都过着这样的忙碌生活,而这种氛围,又促使着每个人追求各自的兴趣这是美国中学的文化,当然,也夹杂着美式‘高考指挥棒’效应。有一份数据我看过,今年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中,阅读、数学和写作成绩超过700分的申请人分别为14000人、17000人和15000人,另有3 人从所在高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当同学们在成绩上难分胜负时,课外活动成为竞争的又一个战场。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美国大学申请表上一直有‘特长’栏,学生不仅需要列出特长,表格下有‘得奖地区:州、全国、世界’的等级提示。如果不是成绩斐然,不算特长,特长必须‘与众不同’。特长栏空白的学生,基本不可能被名校录取。”
“我的个妈啊,跟美国高中一比,咱中国的高中好像根本就不算什么了啊,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了那就行了。”高西吃惊不小。
“唉,就是这样了,很多美国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活动,其实是为了发现自己的擅长点,这样一来,他们兴趣爱好很多。但必须承认,要找到自己真正的专长,并不容易。”
“找专长哪有那么容易啊,有些孩子的兴趣跟专长根本就不一样嘛。”高西好歹也读过书,所以很清楚,有时候兴趣使然的东西,反而并不是你的专长,擅长的东西却未必感兴趣,人生就是如此矛盾啊。
“谁说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