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玄幻奇幻>定秦曲>第七十七章 西方古典军事典籍(17)
,因为敌方是不会让他们得到任何粮食补给的。如是实施围困,敌方自身不会有多少事情可做,也比较安全,但却能把对方弄得疲惫不堪。

当地人只要有一丝丝可能就应当竭尽全力将所有的粮食储备都往城里运,以求使他们自己有充裕的食物,而使敌人缺粮,进而逼其撤兵。不仅要把猪,而且要把所有不能圈养的牲畜统统宰杀掉,再腌制起来;这样既可以有较丰足的肉类,又可以减少粮食的消耗。城里还可以养鸡,这样做开销并不大,对病员来说尤其必要。要特别关注储备马匹的饲料,要是无法拉走,就把它烧掉。酒、醋、各种水果,如苹果要设法集中储备。凡一切有用的东西统统不要留给敌人。把宅边的菜园子分掉或者平掉,这是一件既有利又愉快的事。

要是收成好,而从一开始就没有能在合适的人选帮助下合理地分配这些粮食,以致不够保障人们健康所需,那将是非常有害的。有些人在丰衣足食的条件下也能注意节俭持家,他们就不会有受冻挨饿之虞。

往往会发生把普通老百姓赶出城外去的事情,因为无论从年龄上还是性别上讲他们都不能成为军人,不那样做就会使保卫城市的武装人员被饥饿拖垮。

八、应当备足沥青、硫磺、树脂、被称作燃料的液态油(石油),以供烧毁敌人机械之用。为了锻造兵器,仓库里应当有生铁(用作冷热加工)和煤的储备。要提前运到制作矛和箭的木料。还要竭力到江河里去搜集大块的石头,因为江河里的石块重量大,投掷出去更有效;应当在所有的城头和塔楼附近摆满各种大小石头。小一点的可以用投石带、棒投器抛射出去,也可以用手投掷。大一点的可用弩炮打出去。最重的还可以将它们推滚到胸墙边去,一旦把它们从城头推下去不仅可以砸死砸伤冲到城边来的敌人,还能砸坏他们的机械设施。

要准备好新伐的木料制作大轮子,或者用锯好的大段木材制作圆柱形的滚木。为便于滚动,轮子和滚木都要做得十分光滑,这些东西顺着斜坡突然飞快地从上面滚下去通常能使敌人大吃一惊(也能使马匹受惊吓)。

手头应当常备木头、木板和各种尺寸的铁钉。要对付围困者的机械,自己就必须随时准备好另外的机械,尤其当被迫仓促去增筑城垣和加大难堞的高度时更需要这些机械。只有这样才能使敌人的活动碉楼无法靠上城头,无法由此而占领整个城市。

九、应当尽最大的努力储备绳索,没有绳索把各种弩炮和其他的投射器具拉紧,这些武器将毫无用处。马鬃和马尾毛对弩炮来说很有用。当然,女人的头发同样适用于这类武器,这一点已由当年罗马处于困境的实践所证明。当卡皮托利尼遭到围困时,由于长时间不断地使用,投射器都毁坏了;而后备的绳索又没有。

于是罗马的主妇们剪掉自己的长发,送给正在战斗的丈夫。投射器修复了,敌人的进攻被击退了。这些端庄的女人宁肯暂时剃光自己的脑袋,同自己的丈夫自由自在地生活,也不愿保留一头秀发而遭受敌人奴役。还应当搜集兽角和生兽皮,用来制作铠甲和各种机械设备。

十、一个城市如果在垣墙之内拥有永不枯竭的水源,便有了巨大的优势。要是大自然没有赐予这种福分,那就需要掘井,不管掘多深都得掘,然后用桶和绳子汲水。

有时候城市所在的地方很干燥,有山岗和悬崖围绕,这时驻在小丘上的警备部队就要到驻区之外,到山下去寻找水源,要从碉堡的射孔和塔楼上用能射到水源所在地的弓箭掩护担水的人,而且还要让他们自由地到驻地来送水。若水源地处弓箭射程之外,只要仍然在城市所在的那个斜坡上,在城市和水源之间就应该设置小型工事,有人管它叫“堡垒”,在里面部署若干弩炮,再配备些弓箭手,以防止敌人来抢水。

此外,在所有的公共建筑物内,要像许多私人房舍一样极其用心地建造蓄水池,以便下雨天用来积储雨水。处于被围困中的人,在受围时间内要是能有很少一点水供饮用也就很满足了。

十一、如果城市滨海,而市内短缺食盐,就应当在盘子和其他器皿里灌满海水。经太阳一晒,海水会凝固成食盐。要是敌人不让趋近水边,这是常发生的,那还可以堆聚一些暴风雨时由海上推到岸边来的沙子,用淡水冲洗这些沙子,经过阳光蒸发,也能变成盐块。

十二、如果决定要攻城或向工事发起冲击,这种悲壮的战斗对双方的危险性是等同的,从流血的程度来看攻城一方会更多些。

准备突入城内的部队首先要布好阵,将各种足以造成恐怖的机械设施一一排列起来,以求一举破城。这必然会大大加剧战场惊心动魄的气氛,真所谓鼓声、号声、呼喊声震天,喧嚣一片。这时(实际上这种恐吓只能吓倒不适应这种气氛的人),要是市民们慑于首次冲击而不知道怎样在严重时刻进行斗争,敌人就有可能趁势把云梯推近城边,并突入城内。而首次冲击一旦被斗志旺盛有作战经验的人们所挫败,那被围困在城中的一方就会勇气倍增。这时候制造恐怖声势对战斗已起不了多大作用,那就要靠实力、各种技艺和指挥艺术决定胜负了。

十三、这时,拥向城边的将有龟背车(teees)、带顶通道车(venei)、栅栏车(uli)、碉楼车(turres)等各种攻城用具。

我将对这


状态提示:第七十七章 西方古典军事典籍(17)--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