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征伐
在场的几人除了太子殿下李弘以外,都是深悉李小九陛下对倭国的态度的。
如今一听李小九陛下这决定,就明白了他的心思:这是要对倭国动手了!
吴诩不由喜形于色:“圣人这是要派谁去倭国?”
李小九陛下不着痕迹地看了小李相公一眼,道:“此事还需要政事堂诸卿议一议……”
说到这里,李三郎立刻识时务地回道:“圣人放心,此事臣等已经有了章程……”
“原来如此……难怪李相公有暇来百福殿呢……”李小九陛下闻言不由磨磨牙,一脸的假笑看起来瘆人得紧。
小李相公也毫不示弱得对着李小九陛下一笑。
吴诩觉得两人之间气氛实在怪异,于是咳了一声,插嘴道:“大唐去往倭国路途遥远,若是直接走海路,风浪难测不说,还必须顺着季风,否则难免出事故……”
吴诩想着如今已是二月了,这季风的风向马上要转了,如果遣送使在不出发,就要逆风而行了,到时候在海上可就祸福难料了。
不想吴诩的话刚说完,她家李弘小朋友就提醒道:“阿娘,您难道忘了,如今高句丽已灭,辽东到百济郡一路无阻,去倭国根本不用走极远的海路了……”
参加过灭高句丽之战的武敏之同学也赞同的点点头。
吴诩闻言不由一滞,她还真忘了这一茬了。
大唐有了朝鲜半岛,再攻打倭国根本是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
唯一郁闷的还是通讯问题,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想得到敌国的消息,除了考间谍还是间谍。
人小日本的遣唐使这么快就奔长安来了,可见白江村一战让倭国损失得相当惨重,如今的倭国可还没学会后世的‘武士道精神’,一有什么不如意就切腹自尽啥的!如今的倭国就是头小狼崽子,在没学会猎捕技巧之前会一直韬光养晦努力活下去,即使卑躬屈膝也在所不惜……
所以,倭国使臣来了,还带着大批来大唐偷师学艺的少男少女们……
这能屈能伸的本事,咱们天朝人还真得跟人家学一学!
先前李三郎说得不错,看看人家越王勾践是怎么干掉吴国的,倭国如今想走越王勾践的老路子,几乎就要成功了!
除了那些目光长远之辈,朝野上下大概没有几个人把一个小小岛国看在眼里。
就是吴诩,也全因为来自数千年之后,才会对倭国这个心腹大患特别警惕。
而一向以聪颖著称的太子殿下就犯了大国君主目下无尘的大忌。
其实,只要稍微想一想几个月前的白江口大战就可以知道,倭国的野心不小,实力也不弱。
一场海战,双方出动兵力达十万以上,那是多大的场面啊?
而火烧赤壁毕竟是历史事件,是众多客观因素一起促成的。
吴诩实在佩服刘仁轨的天才,竟然能活学活用,一把火烧了多于己方三倍的倭军!
这又是一场像赤壁之战一样的以少胜多战例,不但给了野心极度膨胀的倭国当头一棒,也让大唐上下看到了海军的重要性。
开疆辟土,是每一个雄主说必须具备的功绩,以前的君王都只把目光看在大陆上,却不明白海洋的重要性。
所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国土一度延伸到了地中海,并吞了整个中东地区,却从没向东部扩展太多,因为海战一直都不是天朝的强项。
如今,因为小吴同学这只大蝴蝶的存在,历史的轨迹明显发生了改变。
吴诩相信,消灭倭国之事时间问题,眼下最重要的是保证大唐帝国内部的安定团结=。=
她不会真蠢到认为李小九陛下连朝服都不换就跑到百福殿,是来堵李三郎的。
收不收倭国使臣的礼物是一种姿态,她也好,李小九也好,在大唐没有真正对倭国出手之前,还是需要给对方一点友好的假象的。
而消灭一个倭国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
在李小九这些土著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北部的突厥、鲜卑、吐谷浑,西部的吐蕃,南部的天竺,以及刚刚被灭掉的东部高句丽才是大唐最危险的邻邦。
再有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这真不是一句含贬义的话。
一个强大的国家由盛转衰,必然是想从自己内部开始腐败……
所以,在吴诩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的时候,李小九会那么激动。
没有一个君主不希望自己成为千古一帝,流芳百世的。
而改元显庆,正是李小九陛下在下一个决心,要努力打破千百年来的官场枷锁。
大唐的朝堂,不再只是世家门阀的朝堂!
所以,遣送倭国的话题并没有占多少时间。
李小九陛下趁着太子、李三郎和武敏之都在,索性就把事情都交待了。
“朕已经命工部安排船只,这月十五,就送那帮倭人去辽东……”
李小九陛下的意思是宜早不宜迟。
毕竟风信不好等,即使从朝鲜半岛前往倭国也担着一定的风险。
不料,李三郎却提出异议。
“圣人,微臣以为,倭国送来的那些少年最好全部留下……”青年眼中闪过一道狡黠的光芒,“至于倭国使臣么……微臣自请送其回倭国……”
众人闻言都不由有些诧异。
吴诩不愿留倭国的那些少年,是为了防止这些人在长安偷学了大唐的先进文化科学去。
李小九陛下和太子殿下不喜欢那些倭国少年,又各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