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抗战之兵王重生>第717章 声东击西

此刻夕阳如血,西北风“呼呼”呼呼的刮着,老爷运输机载着柳如叶他们三十多特种兵呼啸着朝连云港东南的东盘村飞来,今天气象状况很不错,西北方刮得不是很猛,空中的气流也不是很多,运输机飞得还算是平稳,没有出现上次飞来连云港时候的那种颠簸,柳如叶和手下感觉良好,信心十足。,

二十分钟后,飞机接近东盘村上空,在附近的一片荒地上空盘旋了一圈,柳如叶等人立即起身,身上的降落设备早就穿戴好了,只等一声令下,便可立即实施空降

参加这次空降行动的大多是参加过闸北的空降行动的老兵兄弟们,当然也有一小半是从来没参加过空降的兄弟,以为自从撤出上海后,韩非就已经没有机会和时间训练这个空降的了,特别是南京保卫战后,情况更是不行,能从鬼子包围圈里杀出来,保存建制就算是相当不错的了。

说来也巧,就在运输机在夕阳下绕着东盘村盘旋的当口,中岛鬼子的前锋大队刚好也赶到了沂河南边,正准备渡河呢,突然鬼子侦察兵发现北面不远处有两架运输机在盘旋,一看机翼上的标记是中队,当时就跑回去向鬼子大队长铃木报告:“大队长阁下,河北岸突然发现两架支那军的运输机在盘旋”

铃木鬼子是中岛鬼子的得力手下,打仗很是凶悍,也有计谋,不像一般的鬼子少壮派军官头脑发热,一根筋似的,他还师半个中国通,熟读许多中国的兵法书,此前曾经在日本驻上海领事馆里干过一段时间的武官,说是武官,其实他就是个间谍,手下培养了一大批专门刺探中队情报的特务,对中队的情况很有一些了解,当其他的鬼子军官统统认为只要南京城一破,中队就会立即丧失抵抗信心,这个战争也将立即结束的时候,铃木却清醒的意识到,日军已经陷入了一个泥潭之中,虽然开战以来,皇军部队接连取胜,特别是南方战场上,从淞沪战役开始,一路势如破竹,杀到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城下,打得比皇军多好几倍的中队大败而逃,北方战场长,整个华北除了晋西北和河南等一部分以外,其余已经全部落入皇军之手,特别是整个山东已经全部被皇军拿下,正直逼中原战略要地徐州而来,如果南北两个方向的皇军主力能够在徐州附近会合,那整个中国的东部将全部落入皇军之手,灭掉整个中国也就是时间问题的了。

但铃木却不这么想,他认为只有战线拖得越长,对皇军越不利,现在的战线对目前在中国的皇军部队已经是极限了,如果再拉长的话,那整个皇军部队即将因为后勤补给出现问题而无法继续攻击,每攻占一个地方,就得有皇军部队驻守,以对付当地风起云涌的抗日武装,这样一来,能用来机动并且作战的野战部队的数量就更为稀少,而中队可以凭借着他们的数量以及广大中国西部的高原和山地跟皇军打持久战,这样一来,谁耗得过谁,就很明显了,所以他是反对这个时候进行武汉会战的,他认为此刻绝不能进行东西两线作战的,皇军的后勤补给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

但他这个想法虽然中岛鬼子很欣赏,但却在谷寿夫那里就给否定了,谷寿夫还讽刺这个铃木:“胆小如鼠,畏畏缩缩的,能有是出息”

铃木气得不行,再也不提这个想法了,这次中岛鬼子因为屡攻浦口不克,被谷寿夫翻了过来,丢掉了派遣军司令官的乌纱帽,铃木就更为气愤,决心要好好干一场,打一场大胜仗,为中岛争口气,扳倒那个谷寿夫。

这个放弃沿着津浦线铁路追击,东进黄海,沿着海岸线北上,从连云港登陆的想法最先就是铃木想出来的,他熟读中国兵法,深知要对付像韩非这样的中人,常规的那三板斧已经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了,而且在陆路上行动,对方的中队都能知道自己部队的行踪,这样就达不到奇袭突袭的目的,当然也完不成跟临沂方向的矶谷师团南北对进,包围徐州支那军主力的任务,只要冒险从海路出击,骗过中队,才能险中求胜,消灭徐州附近的那数十万支那军主力,而徐州附近的支那军主力一完蛋,那武汉会战就能不战而胜,没有主力的中队靠什么来跟士气正旺盛的皇军主力师团对抗无非就是螳臂当车而已

当这个从海路出击的方案被大本营同意后,铃木鬼子认为,这将是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时机,如果这次能顺利的从连云港附近登陆上岸,师团主力快速拿下连云港,包围徐州,那就能实现全歼徐州支那军主力的目的,到那时,中岛师团长必定因为这个赫赫战功而重新翻身,谷寿夫讽刺自己的大仇就能有报

正是有这样的目的,铃木鬼子向中岛鬼子主动请缨,要求带着先遣队先在响水的燕尾港登陆上岸,而让中岛率领师团主力继续朝连云港出发,他建议中岛,赶到连云港附近后,先以一小部分兵力正面攻击中队,尽量吸引中队援救港口和正面阵地,待得驻守连云港的中队主力吸引过去后,师团主力分两部分在连云港附近的滩涂登陆上岸,北部登陆的部队上岸后不要停留,一路朝临沂方向直插过去,尽快与那边的矶谷师团取得联络,只要能够联络上矶谷师团并且能够与之会合,即使损失这部分的兵力也在所不惜的,而南路的主力则立即围攻连云港外围阵地,夺取机场和火车站,截断陇海先的铁路,困住城内的中队,留给矶谷师团去解决城内的中队残部,这样中岛师


状态提示:第717章 声东击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