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重生明末当皇帝>第280章:东北大开发
育方面的财政支出应该占到一个较大的比例。可是朱由校现在却是没什么办法,不可能把在教育上投入太多的财政。

当然教育也是开始发展的,只是官方的教育投入规模还不算很大。天启五年只有500万元的教育资金投入,基本上也就是先把教育方面铺开一点。

主要的财政还是投入到了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上,在这方面投入的预算达到了将近5000万元,主要用来建设道路、水利和城镇,以及移民费用支出。

军费方面的预算则是3500万元,其他的资金则用于维持行政开支等方面。

对于东北地区的开发,正月一到。朝廷就开始发力了。

首先是抓紧生产兵团的建设,直接把之前定下的计划推翻。决定在天启五年在东北地区投入二十个生产兵团。

每个生产兵团2万名义务兵,使得天启五年义务兵招收名额提升到了50万左右。

这二十个生产兵团,将在半年之内完成组建,然后投入到东北地区展开军屯,对东北地区的土地进行开垦。

其中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二十个生产兵团,将作为开垦这些地区的急先锋。

在增加生产兵团的同时。朱由校下令分配草场。

经过一番统计,投靠大明的蒙古人一共有十一万户,每户分配草场5000亩,也就将五亿多亩草场分配了出去。

剩下的2亿亩草场,其中5000万亩由皇家农业公司成立军马场,1.5亿亩由皇家财团的商人承包经营,朱由校参股,同样也是成立军马场。

这两亿亩草场,主要用于培育、生产军马。然后由朝廷进行采购。

朱由校想要更加优良的军马,蒙古人显然是没办法提供的。蒙古马怎么养终究还是蒙古马。

什么杂交培育技术,蒙古人自然也懂。但他们没有那个长期培育的能力和条件。

蒙古人主要还是饲养牛羊,为大明提供羊毛、皮革和牛羊肉。军马方面未来大明不会过度依赖他们,不过蒙古人的驿用马匹还是大明所大量需要的。

这些军马场同样也将雇佣蒙古牧民来放养马匹,但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却是汉人来做,例如培育新品种的战马,已经防治病害、管理草场等等。

而在大明统治的草原上,将在天镇,这些中心城镇的作用很明显,一来是可以用来和蒙古人进行贸易,二来是可以让大明长期占据这些草原。

城镇一旦建起来。只要把火炮往城墙上一架,派点兵力驻守。蒙古人就只能在城下望而兴叹,就可以长期把周边地区占领。

蒙古想要反攻,几乎不可能。

朱由校制定的政策中,表面上蒙古人是自治的,但实际上却是在名不副实。只是不直接对蒙古牧民进行管理罢了,但对土地、法律、税收等方面还是严格掌控的。蒙古贵族虽然可以对蒙古牧民征税,但是却不能对商业活动征税。

修建这些城镇也不需要太着急,反正步步为营一座座修过去,每年修个几座,不用几年就能把当前占领的草原地区全部纳入长期占领的范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族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蒙古这种游牧民族对汉族的威胁实际上是越来越小的。

明代吸取了宋代被游牧民族灭国的教训,采取高筑墙的办法来对付游牧民族。实际上还是很有效果的,明末建奴数次入关劫掠,不是没有占领北京的意图,而是北京城的城墙太高、太厚了。

只不过这样的国策防住了外部,却防不住内部。再坚固的堡垒,都会从内部瓦解。

因此这些城镇实际上也不用把城墙修得太过变态,毕竟蒙古人攻坚能力差,架上火炮基之后蒙古人更是连靠近都难,城墙修得差不多就行了,修得太高太厚就是浪费人力物力。

同时朝廷开始鼓励民间向辽东移民,只要愿意移民到辽东的,官府一律提供沿途车马运送和伙食。

到了辽东还可以安排工作。

此时的东北地区,基础最好的自然是辽东。经过一年左右的恢复,辽东地区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都是施工现场。

到了天启五年,那就更不得了了。

首先是朝廷开出了5000万元的开发预算,再加上地方官府出售资产的钱投入基建。此外还有皇家财团,也在全力开发辽东。而民间资本,同样也在辽东大肆投资。

银行贷款基本上是敞开的,只要投资辽东基本上都可以申请到抵押贷款。商人大量前往辽东购买土地、矿产、林地。在辽东搞农业生产、矿业开采和伐木,以及开设工厂、作坊、商铺等等。

没几个商人是傻子。自然能看到辽东拥有大量未开发的资源。

皇家财团在开发,民间商人同样也在开发。朱由校吃肉。商人跟着喝汤。大量的资金疯狂涌向辽东,造成辽东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

所以移民到辽东,根本就不需要担心什么工作问题,只要有一把力气就能赚到钱。官府还会免费分给土地让这些移民盖房子,盖房子的钱可以到银行贷款。

官方不在住房土地上剥削,这些移民在辽东盖个大瓦房是很轻松的,只需要工作个几年时间而已。

有了房子。也有工作,百姓就安稳了。乱世安民为上,朱由校自然不会去丧心病狂的拉高房价。

如今正是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时候,更是不能那样搞。而且土地还不是多得是,大明这点人口,在朱由校这样的穿越者看来,目前还是太少了。<


状态提示:第280章:东北大开发--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