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三年九月,明军倾巢而出。
超过二十八万正规军出现在了辽河平原,其中毛文龙固守抚顺,依托山区建立抚顺防线。中央军向辽阳发动进攻,孙承宗率领的辽东军则向沈阳发动进攻。
大反攻中的明军,士气十分的高昂,喊出了‘打到沈阳过中秋’的口号。
战局已经完全不在朱由校的掌控之中。
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明军的反攻局势已经形成,箭在弦上已是不得不发。事实证明这场大反攻,明军很轻松的就取得了胜利。
野猪皮根本不敢和明军正面交锋,得知明军倾巢而出之后,当即下令放弃沈阳和辽阳,并撤向铁岭。
明军的战斗力,已经让野猪皮感到胆寒。
前面几次交锋已经把野猪皮给打怕了,野猪皮非常冷静,他充分意识到了此时和明军正面交战,下场只会是失败,没有第二种可能。
这次明军的大反攻可不是萨尔浒之战,那时候的明军兵力没这么多,更加没有如此犀利的火炮和骑兵。
在平原地形上和装备有大量火器的明军正面交战,在此前的耀州大战中就已经证明是死路一条。
可是撤往山区的话,老城赫图阿拉也被明军给一锅端了。为了暂避锋芒,野猪皮只能带人撤往铁岭。
这次撤退简直就像是打逃亡,不仅仅是把兵力撤到铁岭那么简单。还有建奴士兵的家人,这是二十多万族人。
毛文龙杀入建奴后方,攻克了赫图阿拉,已经屠掉了数万人,还有更多的建奴逃入了山区。
而在辽河平原上生活的建奴,大约也就是三十多万人。
这年头建奴还没有那么多的人口,特别是在明军的游击战全面展开之后,很多人都转移到了山区。
铁岭只是逃亡的第一站,这里离沈阳太近了。
明军在未遭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就顺利的收复了辽阳与沈阳。建奴走之前。甚至来不及破坏城墙。
依照建奴的习惯,对于这些明军的工事都是直接破坏了的。但是当初攻占沈阳和辽阳的时候。建奴有长期占据的想法,城墙就被保留了下来。
只不过明军开进沈阳和辽阳的时候,发现里面的汉人已经全部被杀光了。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刚被杀死的汉人尸体。而且房屋、物资等等东西全部都被建奴一把火给烧了。
留给明军的是,是一片焦土和一地的尸体。
这些尸体中甚至有很多是给建奴卖命的汉族士兵,也被野猪皮下令屠杀。
野猪皮很明白,明军重新占据辽东战场的主动之后。这些汉人士兵是完全靠不住的,随时都可能反水叛变,而且可能性极大,毕竟这些汉人不可能真的愿意跟着他们逃亡。而且撤退得太过仓促,粮食什么的都没带上多少,接下来还会产生各种矛盾,更不可能留着这些汉人和他们分享粮食等物资。
与其留在身边成为定时炸弹,还不如直接杀了。
野猪皮在下令撤退之前,几乎把能杀的汉人都杀了。把带不走的东西,能烧的都烧了个精光。
孙传庭进入辽阳后,看到一片的焦土和尸体。愤怒得浑身颤抖,“这些建奴简直丧心病狂。该杀,该杀!”
一群军官看了这样的场景同样愤怒不已,群情激奋的向孙传庭请命出战。
“先去沈阳与辽东军汇合,然后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孙传庭一拍桌子,对众人下令道。
“是,大人。”
明军在八月十五来临前,成功在沈阳会师,实现了在沈阳过中秋的口号。但是一群明军却是无比愤怒,憋足了劲要找建奴报仇。
同样的。建奴的人头都是军功。
孙承宗和孙传庭两位朝廷大员在沈阳会面后,却对接下来的作战计划很快就达成了统一。
两人都明白。此时明军缺乏大规模骑兵,根本直接歼灭建奴主力。所以明军不宜仓促急进。
“我们只需缓缓推进,收复铁岭则是轻而易举。将建奴从铁岭撵走之后,建奴只能前往更北部的寒苦之地,没有了足够的产出作为支撑,很快建奴就会面临崩溃。”孙传庭笃定的说道。
“不错,如今我们收复了辽阳和沈阳,还攻克了建奴的老巢赫图阿拉。再把建奴从铁岭撵走。建奴没有了根基,只会人心离散、分崩离析。”孙承宗点头道,“但是建奴很可能也因此发动一次大反扑。”
建奴撤离辽河平原之后,注定了建奴不可能再维持当前的兵力。他们又不事生产,从明军这里现在又占不到什么便宜。通过抢劫也抢不到东西,毕竟辽河平原的生产已经全面凋零,明王朝没有组织移民之前,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普通汉民,建奴去抢谁?
到时候建奴连吃饭都是问题,那么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分裂。只有分裂到各地,才能吃饱肚子。毕竟就算是打猎生存,人口密度不可能太大。
对于建奴这个强盗团伙来说,过去他们之所以有凝聚力,并且没有爆发内部矛盾,主要是将矛盾都引向外部,通过不断的发动抢劫行动,成功之后自然也就形成了一个强盗利益集团。
这样的强盗集团,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往往又是最为脆弱的。
“反扑?有可能!”孙传庭听了孙承宗的话后,思考了片刻之后点头赞同道。毕竟野猪皮还是有一定的威信的,野猪皮很可能在这个抢到集团分裂之前博上一把。到时候输了的话,总不会比分裂更糟糕。但若是赢了,那就是中大奖。
手机阅读:http://m.biqugeus.com/40051/
发表书评:http://www.biqugeus.com/40051/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248章:收复沈阳)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夏烽原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