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的心路!”
作为影评文章的标题,直接用电影中主人公的名字,足见作者对于这部影片拥有影响力的一种自信。提到亚瑟,大家一定就会知道,这篇影评文章要说的是《road》这部电影。
文章中,大卫安德森用了非常详尽的文字描述了这个角色的心路蜕变过程,十二遍可不是白看的,完全能够给所有人分析出这个角色各阶段的优秀表现到底在哪里,杨以辰表现非常棒的地方又在哪里。
人物介绍完毕,就是大卫安德森对于杨以辰的夸赞,从整个电影制作周期来进行计算,杨以辰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不断的去适应这个角色的变化,不单单是心理的变化,还有外在的转变,年纪的周期变化对杨以辰来说不算难点,难的就是各个年纪时间段配合心路历程变化的搭配,让你看到这个人,就觉得杨以辰已经将这样一个人的状态十成十的展现了出来,而不会产生质疑,这个角色的身上是不是缺点什么。
文章的最后,大卫安德森下了一个定论,很坚决的一个定论,他坦言,亚瑟不是一个畸形的人,他也没有任何畸形的心理过程,只不过他的命运让他遭受了非常人的痛苦折磨,在这些折磨和痛苦之中,他是以一个正常人的状态进行了正常的心路蜕变,最后出现那样一个看似心狠手辣对任何事都不放在心上、总是以最极端方式解决问题的亚瑟。
亚瑟不是小丑,后者是极端的危险,是真正精神层面有着与当下世界当下社会格格不入的思维模式,所以他是真正的危险;亚瑟不是,亚瑟是完全自我保护的一种蜕变,他那么极端,只是害怕如果自己不赶紧解决问题,不将一切的危险扼杀在萌芽阶段,很有可能这些危险就会触碰到自己,所以任何对他有一点点威胁的人,他都会第一时间处理掉,绝不会有半点犹豫。
所以,大家看待亚瑟,不要以看待一个导演故意呈现出来特立独行性格来哗众取宠吸引眼球的角色去看待他,要以看待正常人的方式去看待他,这也是这部影片称得上是好片子的根源,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被周遭的生存环境、生存压力在控制着自己的改变,他们始终都没有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包括亚瑟也是一样,他的人生就是一场看似快乐逍遥的悲剧,到最后,稀稀拉拉,什么都没了,一切都结束了,什么都失去了,身残毁容,到了所有人都以为他什么都没有的时刻,他反倒真正拥有了一切,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命运。
大卫安德森本来名气就响,素来都是直言不讳,他的影评也很有影响力,他所推崇的电影也会有一群观众捧场,不迷什么明星和导演,也不迷大制作,只是单纯相信大卫安德森不会介绍烂片,我们去电影院看一部好电影而已。
史密斯运用公司的力量在后面推波助澜,让这篇影评的影响力更大,更加频繁的被拿出来议论,按都按不住,你不理会它,指不定明天一早,某个报纸又会出现专栏来推动这篇影评文章,大卫安德森自己也知道了这一次文章被频繁提起的背后有推手,也无所谓,他本就是没有一点私心的写了这篇影评文章,一切都是遵从本心,有人拿来扩大影响只要没有改动自己的文章没有曲解自己的意思就可以,自身的名气也得到提升,算是双方面没有任何接触下的一种双赢合作。
而杨以辰也亲自动身来到了美利坚,在这里他要跟一个人见面,在他准备开启游说公司去征战奥斯卡的时候,史密斯按照他的指示开始运作,几天后给他打来电话,希望老板可以亲自来一趟美利坚,在这里跟一个人见见面。
哈维.韦恩斯坦。
这样一个在好莱坞单单你提及哈维这样一个普通名字,所有人都知道指的是谁,就像是曾经的华夏,你提到张导演,所有人都知道你所说的是老谋子,不是别的张姓导演一样。
这样一个毁誉参半,被很多人痛骂的家伙,如果没有杨以辰的华语电影圈子,哈维将会是被华夏电影人骂的最多的一个人,甚至小钢炮将会在公开场合直接炮轰哈维是个骗子,用非常龌龊的手段压榨我们电影的价值,是个纯粹的骗子。
但谁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经过哈维的手,诞生了很多奥斯卡上获得大胜利的电影,还有相当一部分伟大经典的电影,要么是他制作要么是他发行,他本人在运作奥斯卡这一块,几乎算得上是目前好莱坞最厉害的,在规则范围允许之内,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杨以辰之前没想到他,倒不是他在华夏的那些名声,而是《road》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一般他是不太会运作外面的电影,没想到史密斯这一次还约到了他。
见面的地点在海上,一个游艇派对,哈维这方面的名声跟他的能力成正比,不说多少好莱坞女星了,他在女人这方面,一项都是花名在外,这游艇之上也是数个美女环绕陪伴,玩的是不亦乐乎,杨以辰对此并没有多少反感,他基本上对任何人都谈不到反感,前提是你前面不要跑到我面前来装b,如果想要下马威,以他现在的人脉,从某个大佬身边带来一个得力助手就足够威慑力了。
“嗨,亲爱的杨,我们终于又见面了。”
哈维很热情,以前两人见过面都是在公开场合,也就停留在彼此介绍一下的程度,连一句正经聊天都没有过。
穿着花衬衫、沙滩裤、戴着墨镜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