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抗日之血祭山河>第五百八十七章 东条战略

东条英机一上任就发表宣扬法西斯精神的战阵训,强调日军士兵命令一下,欣然赴死、不自由应思为常事,之后连续几日,以东条英机为首的日本政府,在御前会议上反复讨论对美国、英国和荷兰开战的最终国策。

不过几天来的讨论根本没有任何成效,海军方面一直在做相应的准备,但是准备的具体情况东条英机只能从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那里听说情况,联想到历史上日本帝国海军战败马里亚纳达海战之后,一直隐瞒了近九个多月,导致不知实情的国内还在欢庆胜利,陆军更是不断派遣部队拼死要夺回瓜达尔卡纳尔群岛,并且以此为跳板进攻澳大利亚,由此可见日军陆海军与政府等多方面之间的隔阂有多么的深了。

最终,裕仁天皇力排众议,在东条英机的支持下,决定同意德国方面的请求,关东军出兵一百万,进攻苏联远东,目标高加索整个西伯利亚,夺取苏联在北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和石油精炼设备,搭上德国这列快速列车,东条英机在临时议会发表战争演说,谴责英、美阻碍日本帝国进行亚洲的解放,称共产主义是世界最大的威胁,号召全体国民节衣缩食,叫嚣一亿国民齐上阵。

对于日本人的外界公告高飞彻底糊度了?谴责英美当局阻碍其扩张?宣称共产主义是世界最大的威胁?日本人想干什么?难道日本人真的要南北并进吗?这可要比历史上奇袭珍珠港引发美国参战更为疯狂啊?

高飞站在世界地图面前久久沉思,与许多世界名将一般,高飞也喜欢上了看地图,有的时候会一个人静静的看上几个小时,各种的战略、战术应对方案都在他的脑子里面来回的不断修正和衡量比较,日本人近期的举动似乎太过疯狂了,其从华北、华中抽调了大批有作战经验的老兵补充给了关东军和南方面军?抗日之血祭山河587

如果日本人出兵远东与德国夹击苏联,那么二战的整个格局将彻底改变,后世无数人曾经做过的最坏可能的推演真的会如同兵棋一般吗?

进攻苏联的德军在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在苏军的坚持抵抗和沉重打击之下只得把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希特勒认为只要德军攻占莫斯科就能有效的瓦解苏联军民的斗志,取得对苏战争的完全胜利,这其实与日本人之前认为占领中国首都南进战争就会结束可谓同出一辙,日本人占领了南京却没能赢得胜利,德国人自然也不会如愿。

1941年10月2日,德军出动三十五个精锐师的兵力,对莫斯科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苏军在斯大林的亲指挥督战之下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不断进行猛烈的反击,不惜一切代价与德军死拼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与士气,战至月中旬德军就已疲惫不堪,不敢失败的希特勒又集结起超过五十一个师的兵力,从两翼向莫斯科大举进攻,德军发动的总攻,遭到了苏军的顽强抵抗,进攻部队可谓损失惨重,尽管德军装甲侦察营已能望见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但德军的全线攻势还是被迫停顿。

就在希特勒进退两难一筹莫展之际,苏军以一百个师的强大兵力发起反攻击,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德军在损失了五十多兵力之后暂时进行了战略撤退,苏军获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第一阶段的胜利,但是苏军的损失确实德军的五倍以上,二百七十万红军官兵阵亡,超过五十万人被俘,德军装备的新式坦克让苏军损失惨重,苏军的坦克甚至在十几公尺外开火都无济于事。

德国人宣传方面显然比日本人做得要好,加之苏联各民族矛盾非常深化,在未拥有伪政权的情况下,大约二百万的伪军被组织起来帮助德军和其轴心国部队配合作战,可以说在战争初期德军利用暂时有利因素发动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利用和苏联判断失误、戒备不足的弱点,一举突破苏军防御,并且集中装甲部队长驱直入,迅速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2c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并封锁列宁格勒,攻占基辅,可谓是势如破竹。

苏军最初企图以战略进攻对付德军的进攻,但是这个战略的实施一开始就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并且使得苏军陷入极端困难的处境,被迫转入战略防御,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苏军在敌后广泛游击战争的配合下,以积极防御疲惫和消耗德军,才使得战线逐渐稳定下来,苏联方面不缺乏武器装备和部队,他们缺少得是时间,生产武器装备训练部队的时间。

虽然历史上给予了莫斯科保卫战的阶段性胜利很高的评价,说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影响深远,给予了希特勒德国嚣张气焰以沉重打击,实际上这不过是战胜之后的观点和一面之词,从现在的整体战局来开,德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德军为了避免优势的装甲部队陷入巷战损失巨大,另外莫斯科的冬季并不适合作战,所以德军进行了战略撤退,追击反击的苏军在德军的顽强阻击下损失了二十个师的兵力和三百多辆坦克,被抱有深切希望的t34中型坦克在德国人的新锐虎式战车前几乎不堪一击。

虽然,德国占据巨大优势,但是高飞并不看好盲目自大的希特勒,要知道战争后期打的就是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德国的工业实力远远不如美国,本土资源极度匮乏,现代战争对经济条件的依赖性可谓越来越强,经济力量在战争中的地位


状态提示:第五百八十七章 东条战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