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董卓之子>第三十四章 皇室宝藏

董白率领徐晃、张辽、张既等人一起组织西迁长安。重点保护大汉皇宫中的各种典籍,这些珍贵的典籍虽然不能吃,不能用,可是毕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宝贵财富,要是在自己手中给毁掉了,自己可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了。要是自己没能力也就算了,现在自己作为董卓的宝贝儿子,手握三万雄兵,实力雄厚,正好是大派用场,保护民族财富,舍我其谁。董守业带着手下的人马东搜西找,东拼西凑,生拉硬拽。硬是搞到了五千多辆车装运。满满的五千多车各种典籍,董白与徐晃张辽张既等人看了都觉得自己很骄傲,比打了多少胜仗都开心。倒是华雄和李傕以及杨奉这几个粗人本来不以为然,几本破书而已,至于这么兴师动众吗?后来董守业跟他们讲了这批图书典藏将是未来发展的根本,众人也都开始重视起来。既然自己的老大下了命令,倒也是不敢怠慢,都开始窜上窜下积极配合。

华雄经过一段时间的养伤,被关二爷造成的重伤业已痊愈,也亏是华雄这样的好身板,一般人要是被关二爷那样暴打,早就吐血而亡了。华雄这厮在忠实执行自己新老大的命令时,还不住卖萌,让自己的新老大叫教自己读书认字,可把大伙儿笑坏了。由于董白保护诗书典籍的这个比较异类行为,东汉皇家库藏的图书基本上得以保全,这件事也被一些有心人看到,这里,卖个关子,以后会再次说道。

这边李儒见大军西迁,粮草不足,便建议董卓掠夺大户,以充军资。

洛阳乃是大汉帝都,富户、大户极多。那董卓听罢也是毫不客气,立即下令命令郭汜率领一校人马,专门负责搜刮洛阳的富户,又安排手下,把从袁绍的叔叔袁隗抄掠的亿万家财也充作军资。

要说这袁隗家可是真的有钱啊,袁家本身就是四世三公的大世家,家财万贯自是不在话下,后来袁隗又娶了汉末大儒扶风人马融的女儿马伦为妻。这马家既是经史传家又是天下知名的巨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像马云、王健林那样的超级富豪。据有关史料记载这历史上著名的女人中的典范马伦女士,光是陪嫁的嫁妆就多达好几亿钱。据说这马伦及其聪明,又带了这么多的嫁妆来到袁家,愣是没人能给她一点脸色看,凭着从娘家带来的巨款,在袁家这样的超级家族里战了住脚,谁也不敢小觑她,谁也不敢朝她怎么样,就连公婆都让她三分。而且袁隗这小子本身也是非常的给力,先后做过司徒、太傅。你说这样的家族,你抄了他的家获得的钱财能少吗?简直是肥的流油啊!

这下子,由于董卓不计后果的抄略大户、富户,于是董卓本人在士族里的名声是彻底的臭了,西凉军的名声算是彻底的臭了。不知道这次董卓的抄略到底是好是坏呢?不过,这董卓对贫民百姓的欺杀掠夺却是基本没有,毕竟这些老百姓能有多少油水啊。更何况董白不是在吗,有了他在,这种抄略平民百姓的事儿就基本没有了。

却说董守业在搬运洛阳皇宫库藏典籍的时候,亲卫赵虎来报说是发现了一处机关,里面有一条暗道不知通往何方。

董守业顿时一惊,皇宫里的暗道,不是宝藏,就是皇帝留着逃命用的,又或者是宫女太监与皇宫之外私通用的。当下也是好奇不已,立刻安排心腹将士进去查看。

其实这个机关被安置在一个书架地下,当时一个士兵在搬运图书的过程中无意之中将这个书架绊倒,结果书架倒塌,将一块略微凹下的木板砸坏了,那块木板下面一个洞口就被发现了。这些书架自从东汉开国皇帝之日起,就没有人关注过此地。那士兵将木板移开,便发现这是个蛮大的洞口,于是就赶快向上司报告。

于是董守业率领着一些人马,带着火把等照明通风所用之物进入洞中,洞内的通道高约不到三米,也是挺宽敞的,足够十来个个人并排行走。洞内的地面上都是清一色的青砖铺就。道路两旁的侧墙上有些浮雕,看内容像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一些战斗事迹等等。道路两旁的墙边上每隔十米便有一个类似于兵马俑的陶俑,陶俑的外貌打扮完全就是一队士兵,身披铠甲,左手握着一根长矛,右手举着一根火把或者火炬,只不过火炬的上方有个碗状的东西,估计是放火把或者灯油一类的引火照明之物。

通道约长有1000多米,两边总计有两百个陶俑,有的陶俑身上也有所损坏,估计是防止的时间比较久了,自然地腐坏。通道的尽头是一个约有50平方的大房间,房间的左面墙上是一个大浮雕,雕着一条龙,铜刻金漆,金光闪闪,栩栩如生。右面的一面墙上,刻着大汉建国以来各个皇帝的简介,唯独汉灵帝的简介没有,估计是汉灵帝被自己的老婆何皇后害死了这件事是真的,要不然汉灵帝肯定会告知继任者这个地下密室的秘密,让自己的继任者把自己的简介也写上去。

再往里走又有几个房间,第一个房间里面全是黄金;第二个房间里面全部是珠宝首饰,金银器皿;第三个房间里面全部是五铢钱;第四个房间里面全部是一些奇怪的武器,像刀又像剑;第五个房间里面全部是铠甲;第六个房间里面全部是弓箭和强弩,这些弓箭和强弩倒是蛮新的估计刚放进来没几年,应该还都能用。

董守业见此情况也是大喜,这些东西估计是东汉建国以来历代皇帝怕自己的子孙基业不保


状态提示:第三十四章 皇室宝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