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时空之门1619>406.第406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 9

和复州不同,甚至和盖州也不同,海州城的位置算的上是后金女真政权的核心统治区域了。

盖州和海州之间还有耀州和析木城两座城池,海州城背后就是鞍山。而鞍山后边就是后金女真政权曾经的“都城”辽阳了。

所以说,刚刚接到盖州卫覆灭消息的黄台吉对于复兴军这个敌对的军事势力突然出现在海州城外的事情,还是感到相当的意外的。

黄台吉感到意外是很正常的。他不知道复兴军的军事计划是什么样的。

根据辽南根据地党委制定的军事计划,盖州地区才是复兴军和后金女真主力决战的主战场。但是为了有效的削弱后金女真方面的军事实力,整个盖州以北地区,都是复兴军进行自由军事打击的区域。

为了有效的锻炼复兴军的新兵种,一个旅的复兴军骑兵被分配到在盖州和海州之间的广大区域内作战的各个部队里。这些以旅为单位的混编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摧毁后金女真政权在这个区域里的军事据点和奴隶农庄。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一方面打击后金女真方面的有生力量,一方面解救这个区域内的汉人奴隶。

在海州城外攻击蒙古人和汉军的复兴军,就是一支由三个步兵营、两个骑兵营和一个站车排组成的在盖州和海州之间执行任务的复兴军混编旅。

这支部队原本并没有进攻海州城的计划。他们是在一路清扫后金军事据点的过程中,不小心撞到了海州城外的。

不过,这支混编旅的旅长赵国刚在复兴军内是以胆子大而出名。接到侦察兵的报告,他毫不犹豫的决定带领着部队对海州城外正处于混乱状态毫无防备的蒙古人和汉军部队发起攻击。

复兴军内部没有大规模应用骑兵的经验。实际上,别说骑兵作战了,就是步兵作战,复兴军也没有大规模正式作战的经验。

海州城外的蒙古兵和汉军的总数在一万出头。赵国刚混编旅的部队人数在三千人左右。按照复兴军的计算方式,赵国刚虽然不知道海州城内的后金部队有多少人,但是按照侦察兵对城外兵力的报告,他觉得自己的战力和那一万多人刚好是持平的。

在赵国刚看来,复兴军面对同等战力的对手的时候,即使对方的总兵力似乎很多,但是也完全没有复兴军退让躲避的道理。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赵国刚和混编旅参谋部的参谋们才觉得这是一场必须打的仗。

赵国刚没有应用骑兵部队的经验。所以他用步兵作战的思想来调配骑兵部队。也就是说,在他手中,复兴军的骑兵在战场上承担的是骚扰、诱敌、拖延、破坏和追击方面的任务。

面对上万的敌人,在己方的步兵主力只有三个营的情况下,赵国刚的计划就是让骑兵营骚扰敌人让敌人不能有效的展开阵型,同时将自己的三个营全部展开,对敌人进行全面进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两个营一千多个骑兵,先是用火箭筒轰击海州城外正在组织阵型的蒙古军和汉军,然后用步枪对那些还在维持组织的各种小型人群进行攒射,等到敌方阵地彻底陷入无组织的混乱之后,复兴军骑兵以排为单位,分成多股,对处于崩溃四处逃散的敌人进行砍杀。

和复兴军的步兵一样,复兴军的骑兵也是那种没有什么战场经验,只是自己内部进行过大量演习的部队。第一次进行实战,复兴军的骑兵自己也是没有什么底儿的。

从骑术的角度讲,复兴军骑兵的骑术其实是相当的低劣的。绝大部分骑兵在马背上能够射击能够进行砍杀,那完全是在复兴军的高度组织化的基础之上的。从战场上看,复兴军的骑兵即使在分散状态下,也是以排为单位存在的。

经过大量适应性训练的战马按照密集的阵型整齐的前进,加上火箭筒和连发步枪的合理使用,使得复兴军的骑兵看起来就和那种加上了四条腿的步兵一个样。

二十个排着整齐队形的骑兵小队,在上万人的队伍中用一种频率不同但是动作相同的模式,远的用火箭筒轰击,近的用步枪攒射,再近的用马刀劈砍。在一万多人的蒙古兵和汉军里造成了巨大的混乱。

本来就缺乏准备的蒙古兵和汉军在遭到火箭筒的轰击和步枪的攒射之后很快就陷入到溃逃状态中,这使得复兴军骑兵的马刀一般都是砍在正在四散逃跑的蒙古兵和汉军的后背上的。

一千人的骑兵能给上万的蒙古兵和汉军造成的杀伤其实并不是很大。即使使用了火箭筒和骑步连发枪,二十个冲入蒙古兵和汉军人群中的复兴军骑兵,也就造成了两千多人的伤亡。

正常情况下,按照后金女真的作战能力讲,蒙古兵和汉军的表现其实并不算很差劲。毕竟复兴军骑兵给他们造成的战损已经达到两层左右了。

一般情况下,古代军队的战损达到一层往往就会崩溃了。这还是在正面作战的情况下。后金女真的军事力量在明朝末年矬子里拔大个,算是比较强悍的。但是遭遇突然袭击,瞬间战损有达到两层,部队崩溃完全就是一种正常现象。

赵国刚在看到蒙古兵和汉军一起崩溃逃散的时候,并没有下令停止后面的军事动作。他不相信地敌方的发生了崩溃,反倒是认为这是敌方的一种战术。

毕竟在复兴军自己的演习中,在低烈度战术对抗里,战损都是超过四五成的时候,才会有一方被判定失败。所以在他看来,敌方的战损才不过两层,完全没


状态提示:406.第406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 9--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