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时空之门1619>183.第183章 、陈保生进城 3

“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过了,不要以我的态度作为你们工作的标准。你们大家在第一线工作,很多具体的问题,我没有经过调查研究,根本就不了解实际情况。没有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怎么可能对你们的实际工作进行指导呢。所以说,我的态度不要紧,人民群众的态度才重要。”

“不唯心,不唯上,只唯实。这就是我对你们的工作要求。干具体工作,你们不要围着我转。要围着工作的实际需要转,要围着人民群众的需求转,要围着工作的实际效果转。”

“不要总是询问我的态度,询问我的意见。我给大家提供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只要你们的工作,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复兴会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你们就可放心大胆的去实践。”

“不要怕犯错误,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不断的实践,大家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不断的积累,大家的工作能力才能不断的提高。是个人就会犯错误,我也会犯错误。犯错误不要害怕,只要及时有效的改正错误,我们大家才能不断的进步嘛!”

——1624年。王书辉。《不怕犯错勇于实践很重要》。《复兴会第四次整风运动文集》

你现在要是问过了几年好日子的陈保生,是身体重要还是赚钱重要?陈保生会告诉你,当然是赚钱重要。你要是再问陈保生,是粮食重要还是银元重要?陈保生会更加坚定的告诉你,银元重要。

其实,同样的问题,你要是三年以前问他。他肯定会做出相反的回答。因为,三年前的时候,他种的是别人的地,自己赚了钱也是别人的,身体却是自己的。所以,他肯定要努力的保护自己的身体。

同样是三年前,在大明朝的治下,粮食可比银子金贵多了。因为粮食是他稀缺的东西,能保证他生命的东西。银子在他这个佃农手里,除了缴纳国税的作用以外,想要自己买粮食,那种高价粮,就是打死他他也买不起的。

然而,在三年后,陈保生成了复兴会治下的一员之后,陈保生的观念全面改变了。儒家的腐儒们,最喜欢用“君子应时而变”来给自己的投降、汉奸行为做借口。他们不知道的是,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社会最基本组成部分的老百姓们,对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最敏感的。

陈保生之所以“与时俱进”了,那是因为他敏锐地感觉到,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土地的所有权他虽然不能掌握,但是,对于自己土地上的收成,他却能够彻底的掌握。所以,身体在复兴会的治下变得不重要了。因为自己种出粮食的多少,直接关系着自己收入的多少。搞清楚了这个变化,陈保生干起活来,就有点“耗子给猫当三※陪”赚钱不要命的劲头了。

同样的,连年获得粮食增产增收,每年都可以获得巨大丰收的陈保生发现。在复兴会的治下,粮食是供应是非常的充足的,粮食的售价是非常的恒定的。在这种情况下,陈保生就明确的认识到,复兴会发行的银币、钢镚,都是非常值钱的。保存这些钢镚,要比保存粮食划算的多得多。

能在明朝末年这种王朝末世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佃农陈保生显然不是单靠了一个活下去的信念和厚脸皮。能拉下脸皮来求生存,这样的人肯定头脑是非常清醒和灵敏的。

不过,一大早起来烤好了十个土豆,紧赶慢赶的跑了十里路,再次来到火车站的陈保生发现了一个问题。三年来的好日子,居然让一贯能够为了生存舍去脸面的陈保生,有点抹不开面子了。

没干过小贩的人是不知道的。当小贩实际上和人伦大事是一样的道理。在第一次的时候,大家都是非常的忐忑不安的。同样的道理,小贩只要搞好心理建设,喊出第一声吆喝,那么和人伦大事一样,后面的事情,就都变得顺理成章得心应手了。

可问题是,这个第一次的问题,不是非常的好解决。第一次做小贩,把第一声吆喝喊出来固然重要。可是,这声吆喝要是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没有把第一单买卖做成。这样的事情,是非常的打击人的积极性的。人伦大事不也是这样的道理么。据说成功的开始,就是幸福生活的序章。

说起来,陈保生并不是没有任何经济活动的经验的。比如说,在他过去几十年的生命中,缴纳越来越多的皇粮国税和地方摊派;向地主老财借高利贷忍受盘剥。这些事情,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经验。

可问题是,无论是在皇粮国税的缴纳中,还是在高利贷的借取中,陈保生都是作为别人主导的经济活动的对象存在的。他在皇粮国税的缴纳和高利贷的盘剥中,是处于一种无意识、无主观能动性的完全被动的地位。

做小贩,卖烤土豆这件事情,才是陈保生自己,第一次从事他本人发动的,以他本人获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

对于这样的经济活动,陈保生是完全的没有任何经验的。

好在,陈保生并不是陈家人里唯一一个来到火车站的人。陈小妹也跟着自己的父亲陈保生,来到了火车站。

说起来,早睡早起是陈小妹参加少年营之后养成的生活习惯之一。王书辉在对复兴会治下所有的适龄少年儿童的教育中,采取了军校教育模式。初级少年营,应对三年制小学。中级少年营,应对三年制初级中学。高级少年营,应对三年


状态提示:183.第183章 、陈保生进城 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