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和丞相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丞相不但是帝王的好助手,更是帝王的出气筒和“替罪羊”。不但帝王需要这种大臣为自己做“挡箭牌”,贵族也需要这种人作为自己势力的代表。毕竟丞相是臣子,代表着广大贵族的利益,最终度需要站在贵族这一边。帝王已经控制了绝大多数的拍板权,丞相是极少数可以为贵族争取利益和势力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了。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的时候,当时的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真正看透了丞相这一职位的利害得失。为了打破这个僵局,为了自己家子孙后代的权利和未来,朱元璋彻底废除了丞相辅政的格局。虽然同时组建了内阁,内阁成员行使丞相的职权,但是内阁的权利明显比丞相小了不少。这些权利和势力范围一部分分划给了六部,一部分收归了皇室,其实是消弱了贵族的势力范围。贵族当然不愿意了,利用朱元璋的后代帝王没有朱元璋强势的机会,从功勋、武将和地方官员手里或骗或抢了一些权利,转嫁给了内阁,渐渐地内阁又开始壮大起来。帝王见不能阻止内阁完全行使丞相的职权,就想出了分化贵族内部的计划。
由于内阁不是原来的丞相,丞相主政时期朝廷按照惯例有三位丞相。第一位是宰相,又叫首相,主持全面工作。第二位是左相,主要负责民事和刑罚方面的事务。第三位是右相军事和地方官员的监督。所以三位丞相不但职务分明,而且相对的各自有各自的地盘。但是内阁之初个人没有明显的职务区分,也没有职权范围的划分。每一个内阁成员都有监督和管理权,但是也等于没有明确的主管权。内阁阁员们为了抢地盘,纷纷内斗不已,不能联合起来抗衡帝王。这就是帝王的权术,他要的就是这种内阁内部不团结。只有这样官员才能完全臣服于帝王,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敢和帝王对着干。用臣子监督皇室,再用文官控制武将,文官被内阁控制,内阁最后还要听帝王的。这就是帝王最重大的管理方式,不怕谁能逃得出他的手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