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仲谋天下>第七百三十六章 成都兵变 一

翌日。

王宫,御书房。

孙权神色有些凝重,盘坐书案侧位之上,而站在他面前的是内阁首辅张昭,次辅朱治,蒯良,吏部尚书顾雍,教育司司长蔡邕。

“孤希望,今年能举行第一届的科举。”

孙权一双琥珀晶莹的眼眸扫过几人,沉声的道:“所谓科举,就是开科取士,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之下,以出题大考为手段,选贤用能,为吴国朝堂输送新的官吏苗子!”

“开科取士?”

张昭还在细看科举的每一条详细的策略,举孝廉已经维持的几百年的选吏制度,一朝被推翻,他也有些的沉默。

他抬头,目光细细的看了看孙权刚毅的脸庞,这个年轻的君主还真的不能小看,一出接着一出,永远都不知道他心中想的是什么。

当年侍奉孙坚,他都没有这么累过。

“有问题吗?”孙权看着张昭,内阁首辅,当年吴国天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某同意试一试!”

张昭沉吟半响,把科举了一条条政策看的仔细无遗,才答应了下来。

要是几年前,他一定反对,毕竟那个时候,读书人加起来也没有几个,开科取士,有多少人来考试都不知道。

现在倒是可以一试,当今天下,吴国的书院鼎盛,不说江东书院,金陵书院,这两座高等规模的学府,其他的,鹿门山书院,交州书院,辽东书院,皆然都是有人才输送的学院。

再加上今年教育司推广的书院政策,在每一个郡府都建立一座高等书院,把读书人普及到百姓之中的去。

科举,未必不是一个好的官吏选举制度。

“大王,如此贸贸然的去改革官吏的推选制度。必然会推翻之前的举孝廉制度,不少人大儒手中都握着孝廉名额,会不会……”

蒯良没有说下去,但是那个意思在场所有人都明白。

权利二字。没有多少人能逃得了,平时不在庙堂的那些读书人儒者,手中唯一的权利就是握着可以举孝廉的名额。

突然没有了,自然会引发一些不满。

读书人不好惹,特别是读书出名的人更不好惹。看看如今的孙权就知道了,他堂堂一个吴王,见到那些读书成名的老不死,还要毕恭毕敬。

好像蔡邕郑玄这等级别的大儒,随便一个都能拧起他来打,打完左脸,他还要乖乖的把自己的右脸贴过去。

这些大儒,那一个不是门生遍布天下的,他们要是彻底的闹起来,可就比之前变法的风暴还要猛烈三分。

“这就要看蔡司长的能力了!”

孙权微微眯眼。目光看着自己的老岳父,笑眯眯的道。

御书房里面的几人听此言,顿时一双双目光皆然看着蔡邕起来。

“微臣突然明白了,大王当初千辛万苦以教育司的大计划,诱引微臣从江东书院出来,原来就是为了今日这一出!”

蔡邕的面色不太好看,就差没有吹胡子瞪眼睛。

又被算计了!

以彼之道还于彼身,这一招,孙权用的纯火炉青。

孙权亲自改革科举制度,那就是和一众的大儒作对。和整个士林作对。

然而,蔡邕是大儒,而且还是吴国最顶级的大儒,要说门生天下。谁比得上他啊,如果有蔡邕亲自改革的科举制度,就算是在士林之中牵动狂风暴雨,那也只是读书人之争。

“有一步,看三步,不服也不行!”

张昭几人心中有些感叹。当初他们不明白一向比较孝顺的孙权为什么死皮赖脸的拉着年事已高蔡邕进入朝堂这浑水。

原来是为了这么一天。

的确,有了蔡邕鼎力支持,就算读书人有意见,那也只能和蔡邕辩论,和蔡邕这么一个大儒辩论,不是找死的行为吗。

“呵呵!”

孙权讪讪一笑:“正所谓能者多为,父亲难道就不想看着科举政策落实吗?”

“微臣自然是想要看到科举制度落实,开科取士,一视同仁,没有寒门士族之分,乃是微臣心中少有的理想,但是大王利用微臣的这一笔账,微臣心中可记住了!”

要不是这么多大臣在,饱读诗书,有些固执在礼仪上的蔡邕必须要给孙权这个君王留点面子,他早就翻脸发飙了,绝对不会微臣微臣说的这么咬牙切齿。

老泰山和女婿较劲,内阁的几个巨头也管不了,张昭他们也只能站在一旁眼观鼻鼻观心。

“大王,科举不是不可以,不过今年这一界,乡试和会试,是不是得放一放!”

半响之后,顾雍沉声的道:“目前乡野之间可没有会这么多读书人!”

孙权提出来的科举政策,是以明朝发展成熟的科举制度为根源,从乡试,会试,到殿试而分为sān_jí。

不过如今虽然读书人已经不少,但是相比吴国庞大的疆域之下,却并不明显,还是处在一个稀有动物的阶段。

殿试倒是可以,但是乡试,会试,却有些不够成熟。

“孤也想过了!”

孙权点点头,道:“今年第一届举行的科举,毕竟只是过渡,还是要给那些读书读了一辈子的老不死点面子的,所以孤把这一届的科举制度和举孝廉制度结合了一下,乡试会试以举孝廉而代替,让地方儒者而推举出来,赴京考试,但是殿试必须要金陵城举行,公开公正,不得有任何的徇私之举!”

“诺!”

众臣闻言,皆然松了一口气,孙权能弄一个过渡期,已经算是退了一步,


状态提示:第七百三十六章 成都兵变 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