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网络游戏>倒爷1853>第二十章 挟知府以令百姓(上)

经过了三天的时间,在张飞扬的一声令下,乞活公社的百姓都逐步迁移到了镇江府这里。而乞活公社的百姓并没有被打散进入不同的县城,因为这些乞活公社的百姓是张飞扬的根基,也是对张飞扬最忠诚的人。既然这样,那就不能够让他们随意分散出去,然后被当地的百姓同化。必须要把最强大的力量集中起来,也就是把最忠诚的力量集合起来,成为一个拳头。现在张飞扬其实是在蛇吞象,吞掉了镇江府。现在自己手下的人口还不足,所以不能够轻易分散,一旦分散那就由被别人同化的可能。必须要等自己实力强大了,才能够去吞噬别的地盘啊!

而镇江府的那些文职的官吏,都被扣押起来了。而那些当地的衙役士兵也都被遣散了,之后就任由他们自生自灭。镇江府的治安,完全由乞活军来负责。而当时乞活公社里面那些稍微识文断字的,也都被安排到了不同的县衙还有知府衙门,担任新的小吏。而现在,整个知府衙门也都初步能够运转起来。至于接下来,也就由张飞扬开始给整个镇江府下达自己的命令,而张飞扬的意志也将会成为整个镇江府的意志。

“令,镇江府因长毛进攻,粮食食物紧缺,全部实行配给制。全部百姓都要服从官府指挥,全部粮食都要统一分配,首先从大户开始!”

张飞扬在这份镇江府的公文上面使用了镇江知府的印章,表明这份命令是镇江府知府萧峰下达的。

所谓配给制,也就是国家在战争时期,或者是物资匮乏的时候实行的一种经济制度。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掌握一切的经济活动,大到经济发展规划,小到日常生活品的分配,都是由政府来进行分配。这个是为了能够让物资最有效的利用,而且让有限的物资产生最大的效益。可是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灵活,市场经济的特色无法发挥出来。而且,在配给制的经济体制之下,经济很难发展。所以一般都是在战争时期,或者是物资匮乏时期,才不得不实行的一种经济制度。

而现在张飞扬以镇江知府的名义下令,在整个镇江府实行配给制,至于理由就是太平天国攻击镇江府。而一旦实行了配给制,整个镇江府都要按照乞活公社的模式进行工作生活。乞活公社其实也就是一群流民,然后由张飞扬实行配给制。而这种配给制,其实也就是一种计划经济。不过他们能够把所有资源都集中起来,用来集中力量做大事。

张飞扬之所以实行这种策略,也是经过了下面对那些百姓的调查研究的。在这个乱世,百姓无心种田,所以粮食产量越来越低。而且,大户人家在这个时候,往往不但不会开仓放粮,反而会把粮食收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其实,按照张飞扬在后世跟妹妹的了解,妹妹张静跟张飞扬提到过,古代所谓灾荒还有很多乱世,其实并不是没有粮食,只是普通百姓没有粮食而已。其实,很多时候,荒年时期还是有不少粮食的。可是这些粮食都在哪?其实都是在那些大户手里面。越是灾荒,大户人家对于粮食控制得越是严格。就好比某样东西越是紧缺,结果大家都越是收藏,反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现象级缺乏。

如果从古代那些起义的百姓攻击大户人家,然后开仓放粮吸引百姓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其实灾荒年间,大户人家也是有很多粮食的,只不过他们不愿意拿出来而已。至于这些大户人家为什么不愿意拿出来救济百姓,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现在张飞扬实行配给制,其实也就是让那些大户人家把粮食拿出来,进行统一分配,这样可以让张飞扬控制粮食。在乱世里面,控制了粮食,那就意味着控制了一切。

“社长大人,为什么我们要实行配给制,却要以镇江知府萧峰的名义来实行呢?”赵明东问道。

赵明东知道,张飞扬恐怕是所图不小,不过他作为张飞扬的第一批手下,也只能够选择支持。而且,在满清时期,百姓对于满清有多少忠诚,很值得怀疑。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这个就是满清最真实的写照。赵明东知道张飞扬野心不小,可是不但没有害怕,反而会支持。他们也都希望能够搏出一个富贵,这样才能放过光宗耀祖。可是现在张飞扬不但不竖立自己的旗号,反而就连行政命令都是以满清的名义发布,这个就有些令人诡异了。

“呵呵,你知道吗?我自有我的深意。当年明太祖都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我们现在虽然看起来实力不错,可是实际上实力还不足。我们还要好好种田发展,不然根本不是太平天国和满清的对手。我们现在并没有资格竖立自己的旗帜,不然我们还怎么发展实力啊!”张飞扬说道。

之所以不竖立自己的旗帜,这个是张飞扬和妹妹张静经过了商讨决定的。妹妹在后世经过了网络查找,知道了满清时期,太平天国才是满清的首要敌人。而满清对于那些普通的山贼,盗匪,甚至是割据一方的军阀,都可以容忍。只要不造反,那满清都可以拉拢,甚至不惜官位和权利。而也正是因为这个情况,才让满清虽然平定了太平天国,可是地主士绅阶级也都起来了,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我们现在实力还不足,所以不适合直接竖立旗号。如果我们竖立旗号了,那我们投靠哪一方?是投靠满清,还是太平天国?如果投靠了这两方面,那恐怕他们都会过来掺沙子。太平天国不


状态提示:第二十章 挟知府以令百姓(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