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夺鼎1617>第六百零二章 被明清反动势力联合扼杀的议和(续)

试问,如果没有辽东战事,大批的粮米刀枪器械盔甲食盐烧酒等物,卖给谁去?如果没有各种加派,让种田人活不下去。又怎么能够有大批的流民?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又怎么会能够狠下心来一跺脚出海谋生?

没有连续不断的移民到来,南粤军又怎么能有人口来改变南中各地的民族结构?一步步的将土人同化、消灭?

拜海洋贸易之赐,守汉如今不缺少金银等贵金属,各式各样的宝石珍珠,更是可以用斗量,所发行的银元更是已经流通北到辽东。南到十州,西至罗马,东到倭国的巨大范围。

如果大明海内无事,南中所出产的粮食精盐食糖肉食盔甲刀枪兵器布匹等各类产品,卖给谁去?又上哪里去找那么多的移民来开垦整个南中半岛?

“主公,无论如何,这议和也是不能让皇帝小儿得逞!一旦被他得逞,我南中将是死无葬尸之地!”李沛霆对守汉说话,向来是直奔主题。从不拐弯抹角。

守汉也是略略点点头。他虽然不屑于从辽饷当中分一杯羹,可是,辽饷带给他的,可不仅仅是区区些银子啊!如果他在意银子的话,便不会每年送给崇祯将近百万银元和粮食,给奄奄一息的大明朝廷输血了。

他需要的是时间,有了时间,他才能积累足够的实力。将心中理想的大明朝打造出来。为此,他向崇祯供奉钱粮。结交宫中大太监,与勋贵集团交好。甚至是当杨嗣昌和王承恩们把挖墙脚的小锄头挥动起来时,他也睁一眼闭一眼的忍让了。为的便是心中理想。

别的不说,单单是每年的江海联防,南北二京的勋贵和太监们,便通过这个控制大明沿海贸易的手段。靠着高价出售出海关防、通行令旗,还有各种海运来的商品在南北直隶、京畿贩卖,而大获其利。这一手,是守汉从自己的亲家郑芝龙在历史上的做法那里偷师而来。史载“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二千金,岁入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反正那些出海贸易的家伙都不缺钱,索性便从他们身上雁过拔毛便是!不过,以此时大明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积少成多,也是一个恐怖的数字。根据海关的数据推算,靠着江海联防协定而大发横财的勋贵和太监他们每年所获利润至少在千万银元以上!反观下大明朝廷,一年市舶税只有区区四万两。

“养了他们这么久,也是该要他们出力的时候了!”

守汉在口中低声的自语。

一旁的李沛霆悄声提醒:“主公,吴三桂在宁远、塔山一线打得不错,是不是给他派些人马,将声势搞得大些。也好借机打开往锦州、广宁一线的道路?”

两个警备旅的兵马,搭乘数百艘海船,敲锣打鼓的从天津出海,往宁远方向去了。出发之日,天津巡抚以下官员,城中士子缙绅商贾,纷纷到码头劳军,沿途高高搭起十数座彩棚、牌楼,每行走数百步便有一处绅士们沿途劳军的所在,酒水面饼肉食,堆积的如小山相仿。

他们要用这样的行为来向朝廷和宁远伯表明自己的立场!

大队人马扬帆出海向东,一道奏疏被信使策马向西发往京师。

朝廷之中,已经吵成了一锅粥。

太监虽然没有发言,但是从偶尔表现出来的态度也对皇帝如此作为表示不满,这样的机密大事,居然绕过了咱们,直接下旨意给陈新甲那厮!还当不当咱们是体己人了?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从这些生理和心理上都不健全的人们内心油然而生。何况,他们也是辽饷和辽东之事的既得利益集团一份子。

那些辽东军将官员的节敬、年礼、冰敬炭敬一文也不曾少了他们的!

朝中文官和勋贵们,更是纷纷上奏,大声抨击陈新甲的背主求荣丧权辱国之举!平日里水火不能相容的两大团伙,这一次为了共同的利益并肩战斗了!

不过,他们战斗的对象不是百余年前的瓦剌,也不是此时在辽东肆虐的辽贼,而是高踞在宝座上的崇祯皇帝本人。

但是,宝座上的朱由检毕竟是皇帝,是天子,他们只能说有人蒙蔽圣聪,有奸臣蛊惑皇帝。那么,奸臣是谁?舍兵部尚书陈新甲其谁?!

一时间。朝堂之上,勋贵们以成国公朱纯臣、襄城伯李国祯为首,见到陈新甲不由分说,便是一顿暴打,打得陈大司马头破血流,口鼻出血。见勋贵们动了手。文官们也不再考虑什么党同伐异科甲同年之情,一拥而上,对陈新甲大打出手,口中不住叫骂着要打死卖国奸臣。若不是崇祯及时派太监前来制止,只怕当场将陈大司马活活打死也是可能的!

城中早已是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大批闲人在街头喧嚣叫骂,反对屈膝投降,腼颜事贼。而且,集会的主会场就设在陈新甲府邸的大门外一直到胡同口。闲汉们见到陈家的人出入就唾骂。吓得他家主人奴仆全不敢在街上露面,整天将大门紧闭。老百姓仍不饶过,公然在陈家大门上涂满大粪,还不断有人隔垣墙掷进垃圾狗屎。

李守汉的题奏到来,无疑是给这股势头火上浇油。

为反对投降、反对与辽贼议和而摇旗呐喊的笔杆子们突然发现了一个及时出场的英雄。

别人都只是口诛笔伐,咱们这位宁远伯可是用实际行动来的!两旅人马渡海东去,加入塔山战场,这无疑是对反对投降的最好表态和支持!

于是。在这些官员笔下口中,昨天还被他们痛斥为唐末藩镇


状态提示:第六百零二章 被明清反动势力联合扼杀的议和(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