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元朝帝国风雨>第12章 耶律楚材应对蒙古危局

第12章耶律楚材应对蒙古危局

窝阔台汗死后,乃马真皇后执掌了元朝的政权。她刚上台就接到接到从东方送来的秘密军事情报,她打开情报,看到情报中说,成吉思汗的弟弟,年老的大王帖木格率军前来了,准备攻打蒙古帝国,乃马真皇后看到后大吃一惊,她知道新的一场战争迫在眉睫。

那时英勇善战,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的兄弟们大都已经死亡,只有帖木格还活着,过去曾经受到成吉思汗的赏识和信任,被成吉思汗封赏,当上了国王,让他镇守东方的国土。

帖木格听说窝阔台汗死后,朝廷里的奸臣把持了国家政权,国家局势每况愈下,情况越来越糟,他很不放心,因此率军向西进发,准备清除朝廷中的奸臣,重新整理朝廷政治,让国家重新走上正轨,重现扩大版图,威震八方。

乃马真皇后听到消息,知道是冲着她来的,来者不善,对她威胁很大,不禁大吃一惊,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召集奥都剌合蛮等人,到皇宫里,商议应对办法。

奥都剌合蛮非常鲁莽,自以为是地说:“这要看以后的情形才能决定,能够开战就和他开战,不能开战就坚守城市;如果连城市都守卫不了,就向西迁移,怕他做什么!”奥都剌合蛮事在情刚发生的时候,就首先提出向西迁移,他是一个随机应变的好相国,打不起,却走得起,完全是一个无用的大草包!

乃马真皇后是一个没有多少主见的女人,听了奥都剌合蛮的话,也觉得是一个办法,就在暗地里命令身边警卫士兵,做好西迁的准备,其实她的心中也非常复杂,既想巩固政权,又怕被动挨打,感到既恐慌而又忙乱。她猛然想起足智多谋,德高望重的耶律楚材,就叫身边的内臣去召请他。

耶律楚材来到皇宫后,乃马真皇后就告诉了她准备向西迁移的打算。耶律楚材听了不以为然,摇了摇了头说:“朝廷是天下的根本所在,根本一动摇,天下就会出现动乱。我懂得天文学知识,古人说人世间的事,在天文上都会得到显现,我观察过天上的星象,知道这次是不会出现大灾祸的。如果担心帖木格大王带兵进入京城,他的儿子一直作为人质,居住在京城里,现在为何不命令他的儿子,前去责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命令他在中途停止进军,有什么话,由他一个人进入朝廷进行陈述说明。”

乃马真皇后想了想,有些迟疑,问耶律楚材说:“他的儿子还在京城里面吗?”耶律楚材回答说:“在”。乃马真皇后高兴地点了点头,对耶律楚材说:“你提出办法很好,你就替我传达命令,派遣他的儿子赶快去执行命令。”耶律楚材知道情况紧急,事不宜迟,就遵照吩咐,立即离开皇宫,前去传达命令。

帖木格正在气呼呼地率领大军向京城挺进时,突然听说皇帝的儿子贵由带领大军,从西北凯旋归来,即将到达和林,他的儿子遵照乃马真皇后的命令,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责问,他发热的脑袋也清醒了过来,知道现在的政府,树大根深,要想推翻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乐得顺水推舟,回答说:“我这次到来,本来是为了参加先皇帝窝阔台汗的葬礼,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意思,请不要误会!”

他们父子已经很久没有想见了,这次相见非常高兴,他们聚会在一起,住了好几天,血浓于水,父子情深,依依不舍。在离别的时候,老大王帖木格,让儿子回去转达他对皇后的问候,报告乃马真皇后,他立即率领军队向东返回驻地,不再插手朝廷的事务。

贵由从战争前线,接到窝阔台汗死亡的消息后,立即率领军队返回朝廷驻地,乃马真后立即召见了他,想立他为大汗,执掌国家的大权。奥都剌合蛮和法特玛两个人却不同意,他们以为新的大汗继续了皇位,一定会失去他们既得的利益,失去已有的权势,就在乃马真皇后的面前,提出说等待拔都回国后,才可以最后决定,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乃马真皇后觉得有道理,也就听从了他们的话,下令派出使者,催促拔都回国,皇室贵族拔都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知道自己的竞争实力,无论从军功和资历,都无法与贵由相比,没有希望继承皇位,执掌国家的大权,心里愤愤不平,就找借口说自己正在生病,屡次拖延启程的日期。京城里的奥都剌合蛮,执掌着朝廷大权,权势正是登峰造极的时候,他肆无忌惮,招摇撞骗,大肆收受贿赂,胆大妄为,无所不至。

忧国忧民的耶律楚材,看到朝廷里小人得志,横行不法,政治腐败,朝政混乱,感到非常愤怒和忧伤,导致忧劳成疾,不久就死亡了。许多人都认为,他既然知道能预测人生命运的太乙神数,为何不辞去朝廷职务,归隐田园,逃离朝廷的纷争,享受清闲的生活,得以颐养天年?何必在元朝腐败的朝廷里任职,趟那股浑水,劳神费力,难以建立功绩。

耶律楚材才华横溢,政绩卓著,耶律楚材死后,乃马真皇后想对他格外优待,按照功勋卓著的功臣的待遇,举行隆重的葬礼,进行优厚的奖赏。奥都剌合蛮早就对正直无私的耶律楚材恨之入骨,他坚决不同意乃马真皇后的做法,不仅如此,他还无中生有地对乃马真皇后说,耶律楚材曾经在两届朝廷当官,全国收缴的税收,大概有一半被他据为己有,他早已富可敌国,肥得流油了,还用得着对他抚恤?


状态提示:第12章 耶律楚材应对蒙古危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