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桂战争成功后,随着陈炯明入住广州。垄断广东金融业成为美华公司的当务之急,也是美华公司既定的战略。辛苦忙碌了那么就,付出那么多,现在正是收取回报的时候了。
自治政府草创,政治改革,医疗教育,城市建设,发展工业等等。到处都得花钱,对于被桂系盘剥一空的广东财政来说,已经经不起任何盘剥了。。
没钱办不成事,谈何建设模范省呢?如何筹集经费内成了陈炯明最头疼的事。
司徒美登提出要建立一家全省性的银行。他提出了一个方案,政府入股广东银行,把这家股份银行一定程度公有化,让它成为广东的“中央银行”,控制全省的银行金融。
陈炯明没有反对。在战前,他已经默认了这一条件,作为美华公司支持他统一广东的条件。他现在没有钱,只得依靠美华公司。
为了避嫌。陈炯明在司徒美登的建议下,把此事交给议会。
陈炯明实施联省自治。所以这些议员们的地位提高了不少,面对财政部提出的“合理”有求。本着快速有效地整顿广东财政,议会以极高的效率通过了这一议案。
能做议员的都不是穷人,他们也会在广东银行不完全“公有化”中获利。
司徒美登组织议员在前台呐喊,林一民在暗中操作,他们操作了广东历史颇具争议的1920广东银行事件。
1920年12月,继用盐税担保从美华银行贷款1000万元后,广东省政府斥资1000万元入股广东银行,占股30,成为广东银行的最大单一股东。
政府给予广东银行诸多便利,比如发行货币,打理政府税收,筹备军费物资、发行政府公债等等,几乎成了广东省的“中央银行”。
政府是没有钱的,根本拿不出1000万,所谓的一千万元只存在账面,是美华公司免息借给广东政府的,广东银行原本也是美华公司控股的,这就相当于广东政府用1000元的债务从美华公司手中换取广东银行30的股份。
广东银行原来总资产在一千多万元,美华公司卖给自治政府的30股份就开价1000万,把原本三百多万的股份卖到1000万,真是狮子张大口,净赚三倍!
当然这是美华公司的财务专家设计好的,没有超强的金融才能是看不懂其中的奥妙的,知道内情的大多也参与到这桩分赃案里,自然不会放声了。
不过考虑到政府的资源跟广东银行的金融资源结合在一起,广东银行的价值提高几倍也很正常。
政府一分钱不出,以1000万的债务空手得到了一家在全省开有分行的银行,从而轻松地建立起银行系统,其中的得失一时不好评说。
但事实就是这样发生了,在很多人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美华公司的资本力量和政府的行政资源勾结起来,共同瓜分的广东的银行金融业。
除了政府入股,广东银行还向社会发行股票,募股集资,从商界巨贾到市井小民踊跃购买,一时资金2000多万,大大充实了原本干涸的广东财政。
美华公司原本持有广东银行差不过六成股份,三成出售给政府后,又卖出一成股份,直接获利300万元,剩下的两成则转移到新设立的国泰保险公司和越秀投资公司,分别为15,5。
新成立的国泰保险公司很好理解,就是美华公司将会在广东开展保险业务。
越秀投资公司则是美华公司帮粤军打理财务的机构,通过持股广东银行和投资其他产业,为军队秘密募集经费。其实也就是美华和粤军合伙做生意。
这是不能见光的,公司业务由陈炯明委托美华公司处理,其他粤军的主要将领知道此事,但具体的情况只有陈炯明和美华公司才知道了。总之,越秀投资是军队和银行的桥梁。间接地,美华物产公司也控制这粤军和银行。
军队是这一切的保证,也是广东自治政府和广东银行的信用保证。也是美华公司在广东一切投资的保证,所以绝对不能忽视的。
从表面看,广东银行已经完全脱离美华公司了,两者没有关系了。如果不调查这些公司。应该没人发现美华公司依旧操纵这广东银行。
尽管自治政府后来几次回购股票,把政府持股比例提高到40,进一步提高公有化程度,但至少十年八年内,广东银行都无法摆脱美华公司的控制。
因为银行的董事会除了增加政府的代表外,由财政部长司徒美登担任,广东银行的新加入的股东有南洋烟草公司的简照南、先施百货公司的马应彪以及广东赌王霍芝庭,这些人都是广东一带的富商。他们身后也带着致公党或者美华公司的烙印。
加原来银行创始人李煜堂、陆蓬山、李自重等人,就算美华公司没有持有一股银行股票,也可以一帮美华系企业控制广东银行,牢牢地把握住广东的金融命脉。可以说。从里里外外都把广东的银行金融吃得干干净净了。
况且现在广东政府还欠美华公司3500万债务呢,1000万军火、500万军费、1000万政府开销、1000万入股广东银行,除非陈炯明和他的粤军崩盘了,不然这笔钱是逃不掉的,最后还得转嫁到百姓头。
“这就是投机政治的好处了。其中的暴利难以言表。一方面美华公司不断地借钱给自治政府。一方面又用军火和其他手段把借给自治政府的钱拿到自己手中,一进一出,利润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