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到了下午的时候,就靠上了扬州码头,洪家的下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接到的消息,等船靠岸的时候,码头上就已经排着十来辆的马车,浩浩荡荡连成一排。洪浩宇亲自上了宝善堂的船来告辞,虽然是有心想请杜若和刘七巧到扬州玩一玩的,但是知道他们也在赶路,便也只礼节性的邀请刘七巧回京城之前,能来扬州玩上个一两日,好让洪家尽一尽地主之谊。

杜若算了一下行程,只怕到时候并没有时间过来,便也客气的回绝了。至掌灯时分,洪家的大船已经搬空了,大船便驶入内港,不和宝善堂的船停在一起了。约莫戌时的时候,又有一群洪家的下人来访,为首的管事看着很阔气,上船拜见了杜老太太之后,将一群下人领了进来,指着那些人手中捧着的东西道:“这是一尊和田玉送子观音、这是两枚千年人参、这是从天竺国带回来的沉香木雕笔筒、还有这里是一匣子的南海珍珠,送给老太太、少奶奶和杜太医,外头还有几箱子上好的扬州丝绸,送给丫鬟们做几件新衣服。”

原来洪少爷回家之后,前思后想之后,还是将这一路上的经过原原本本的告诉了洪老爷,因为之前赵妈妈被先从陆路送了回去,洪老爷便知道这一路上定是出了什么事情,一问之下果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只差点儿一封休书把杨氏就给休回去了。

洪老爷又去瞧了孔氏,见她元气大伤,心里又是一团怒火,又加之前两天,京城有人来传信,说因为英国公的事情,户部的几个缺都空了下来。孔大人外放的时候就已经是从二品的官位,又连年考绩优良,这次弄不好能捞上一个户部尚书,正写信让自己的亲家立个军令状,保证江南一带这几年的税收。

洪老爷听说洪少爷结交了宝善堂杜家,顿时就来了兴致。京城对于外来人口,向来就跟一张铁板一样,一般情况打入不了内部。十几年前的时候,洪老爷在金陵的生意也算不错,可最后朝廷迁都,那些在北方的贵族人人都想着回去,最后繁华的金陵城还是没留得住归心似箭的老人们,一个个都回了北边。洪老爷后来想了很多办法,想把生意扩展过去,无奈各行各业,在京城都能找得出领头的人家。

宝善堂做药材生意、雅香斋做香料生意、杏花楼的酒楼糕点又是一绝,没有人脉,做生意总是欠一些火候。所以洪老爷在得知刘七巧提出合资开医馆的时候,顿时就来了兴趣,恨不得马上去回复得好,不过还是被洪少爷给拦住了道:“他们这次南下,还要在金陵逗留几日,父亲不用那么着急给准信,等他们到了金陵,我们再派下人去回信,也是一样的,不然也显得我们太过急切了一点。”

洪老爷看了眼自己越发沉稳的儿子,心里也越发高兴了起来,只开口道:“那就先不回信,派人再去送一些礼,这是应该的,有些东西,并不是银子能买到的,你听爹的。”

所以洪老爷才开了库房,亲自挑了几样礼物,让手下最得力的管家送了过来。

“洪老爷客气了,不过就是碰巧遇见了而已,不管谁遇见了,总会施以援手的。”杜老太太只客套道。

那边洪家的管家却恭恭敬敬道:“我们老爷说了,若不是遇上了杜太医和杜家大少奶奶,那我们洪家的长子嫡孙就没了,这份恩情是没齿难忘的,以后宝善堂只要有我们洪家帮得上忙的地方,一定鼎力相助。”

刘七巧坐在靠背椅上,挑眉瞧了一眼杜若,带着些得意,似乎在说:瞧吧,我说洪老爷一定会答应的。

洪家的管家刚走,小丫鬟就在外头指指点点道:“连一个管家都这么气派,怪不得洪少爷银子多得随便扔呢,你们瞧见了方才送来的东西了没有?那一尊送子观音看着就是价值□□的样子。”

赤芍和半夏两个人也颇得意,半夏只笑嘻嘻的道:“送子观音肯定是送给我们少奶奶的,我还没进杜家的时候,就听我娘说,杜家的少奶奶是个送子观音,还在我们庄子上救过人呢!”

杜若看和洪家送来的礼,也暗暗佩服起刘七巧来,洪老爷虽然没对那件事情有所回应,可是通过管家的传话,分明已经是许下了诺言了。

船在扬州停留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原本是要走的,可谁想江上却发了大雾,伸手不见五指。船老大进里头回了话,说是要等太阳出来了,雾气散开了,才能开船。所以众人虽然很着急着去金陵,也只能耐心的等一等。

到了辰时末刻的时候,江面上的雾气总算是散开了些,船老大撤了缰绳,往水里撑镐,正要开船的时候,却听见江岸上有两辆马车轱辘辘的驶过来,见船渐渐离开岸边,一辆马车上的人就急着跳下了马车,一边走一边跑着喊:“船家请留步,少奶奶请留步……”

杜若听见声音,往岸边望了眼,偏生还有残留的雾气,一时也看不清来人,眼见着声音越来越小,就看见那人扑通一下子跪在了岸边,朝着船上的方向磕起头来。杜若生怕有什么事情,便急忙让船老大驶回码头,靠边停船。

那岸边的人见船又回来了,只扯着嗓子大喊道:“大少奶奶,我家夫人胎位不正,折腾了大半夜没出来,你快随我去看一看!”

刘七巧听见外面的人声,也跑了出来,见是方夫人身边的陈妈妈,便站在船头问道:“你家夫人不是还有些时日了吗?怎么就生了呢?”

陈妈妈只气得脸铁青的,见


状态提示:218||--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