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明教圣女方百花来到西域昆仑山光明顶进行友好访问,想要学习借鉴西域摩尼教的传教模式,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谁也不能说自己的做法就完美无缺了。
可经过深入的交流和实地的探访,她发现西域摩尼教和中原明教差别很大。
首先她了解到光明顶是西域摩尼教的圣地不假,却只负责传播教义,对西域诸国的摩尼教信徒没有统治权。
或者说生活在昆仑山光明顶的只是一群研究摩尼教教义的学者,和大法师一样,他们是精神领袖,却不会干预西域各国国内摩尼教的传播,只会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说白了就是没有实权。
这和西域的现实情况有关,在西域,摩尼教不像在中原遭到查禁,可以自由的传播,不过也会遇到其他宗教的抵触。
比如西域的本土教派,来自天竺的藏传佛教,还有一直在扩张的伊斯兰教,特别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极具有排他性。
摩尼教在西域各国的传播情况不一样,比如像西夏这种崇尚佛教的国家,它就只能依附于佛教生存,而在回鹘部落中,它就是回鹘人唯一的信仰。
正因为这种多样性的传教方式,想要把西域各国的摩尼教信徒统一起来是不可能的,所谓的西域摩尼教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
不过西域摩尼教的信徒都认可昆仑山光明顶是摩尼教的圣地,是一种精神寄托。
这让浙西明教的人较为失望,他们还发现西域摩尼教的发展主张平和的传播模式,不提倡暴力,更为注重和各国的统治者建立友好的关系。
只要能让各国的君主信奉摩尼教,那摩尼教在这个国家就能得到繁荣的发展。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
中原明教没办法复制这种模式。他们可是被朝廷查禁的教派,先天不足,只能从底层百姓开始传播。然后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达到目的。
如此一来,中原明教就不可避免的带有反抗色彩。这也是摩尼教在中原另类的传播方式,或者说它不得不这么做。
纵观历史,教派要想发展壮大只能依附于朝廷,而像浙西明教这种依靠造反来传播教义的显然带有激烈和悲壮的意味,结局都不怎么美好。
这也是大法师当初看好林海潮在福建的发展模式,而不看好方腊的原因所在。
弄清楚这个问题,方百花等人对借鉴西域摩尼教的传教模式已经不抱有希望了,他们没办法摆脱自身的局限性。只能沿着既定的方针一条道走到黑。
要么成功得到天下,要么失败尸骨无存。
接下来他们又研究起有没有在西域招兵买马,操练军士的可能,在西域存在着各种势力,有国家级别的大势力,也有各种部落的小势力,像白驼山庄这种独立在外的世家更是数不胜数。
以白驼山庄为例,它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自己划个山头就能占山为王,当然你要有能守护山头的实力 。否则就会被其他势力吞噬。
在西域这个战乱之地,马贼横行,匪患猖獗。很多小势力一夜之间可能就被消灭了,想要立足并不容易。
然而这并不能阻挡浙西明教众人的决心,他们本就不是良善之辈,既然别人能当马贼,烧杀抢掠,他们自然也可以,绝不能辜负了教主的重托。…
于是方百花决定自己找个山头,建立山寨,在西域招兵买马。创出一番事业来,为浙西明教的后来者打下一个基础。
主意已定。说做就做。
他们找大法师帮忙,找了几位对西域各地形势颇为了解的摩尼教信徒做帮手。这是为了解决语言和环境的问题。
他们选择的落脚点不能距离某个国家太近,那样容易被国家的正规军惦记上,也不能离得太远,这是要考虑后勤补给,附近还不能有较大的势力。
而且与其自己白手起家,不如鸠占鹊巢来的方便。
最终他们选择了一处只有上百人马的马贼进行突袭,经过一番厮杀后,他们占据了马贼的地盘,杀掉了头领,降服了几十名手下,有了最初的根据地。
方百花正式成为马贼首领,打响了自己的名号。
马贼的主要任务就是抢掠过往的商旅,突袭各地的部落,他们的特点是来去如风,狠辣无情,如此正好能满足操练军士的要求。
在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后,方百花考虑到要扩充势力。
马贼想要扩张有两条路,一个是通过战争兼并其它的马贼,另一个是用温和的方式招收马贼,马贼虽然是份危险的职业,却也对很多西域男人充满吸引力。
方百花的势力还太弱小,不可能和拥有上千人的马贼团伙作战,只能通过招收游兵散勇慢慢扩张,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她手下已经聚拢了两百多马贼。
在接近年关的时候,她带着抢掠的货物来到西夏国兴庆府进行销赃,这条路是通过摩尼教信徒找到的,在西域销赃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
销赃之后,她还要补充战马和兵器,包括各种日用品。
她既然在西域打下了基础,就要派人回中原告诉兄长,可以派出第二拨人马了,当然这是过年之后的事情了。
方百花以为她这种小势力不会有人关注,没想到晋王李察哥从高强那里得到中原明教的消息后,就派手下的情报部门查了查西域摩尼教的状况。
然后顺着这条线索发现了一支异军突起的马匪,这群马匪正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