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铁血大军阀>134.跟老袁要人

“那就是派使者了,此行吉凶难料,还是我去吧。”薄子明第一个挺身而出。

居正又是摆了摆手,说道:“不妥,子明你身为岱南司令,怎么可以如此以身犯险?”

“还是我去吧。”一个瘦长脸的年轻人从众人后面走了出来

“你?蒋志清?”居正看了看这个消瘦的年轻人

蒋志清在同盟会里算是个小字辈,1910年,蒋志清在留学的日本振武学校毕业,以“士官候补生”身分,分发到驻屯新泻县高田的陆军第13师团野炮兵第19联队入伍。辛亥革命时,蒋志清曾任杭州革命军敢死队队长。再后来,为了帮助陈其美夺权,也是由他动手,在医院枪杀了光复会首领陶成章。因此,在很多老资格的同盟会会员看来,蒋志清不过是业慕巧,既不名誉,也无足轻重。

“小蒋,这次任务很艰巨,也很危险,你要随时有做出为反袁大业牺牲的准备。”居正上前一步,扶住蒋志清的肩膀。

“我不怕。为孙先生的革命事业牺牲,是光荣的。”蒋志清答道

“好。拿酒来,为蒋志清同志践行。”薄子明说道

蒋志清的神色十分庄严肃穆,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几个年轻的革命党居然眼眶都红了。

……分割线……

杨度认定中国是个非君主制不可的国家。无论什么能人,都不可超越这个事实。袁世凯称得上当代英雄,新的君主非他莫属!这么想了,杨度便有了自己的打算:如此大事,躲到幕后去,将来由别人做开国元勋,自己做跳加官,我不干。组织名流成立什么学术团体,那得以我杨度为主。于是,在夏寿田走后,杨度便丢下美国人的文章,自己动起笔来。杨度不愧为当代奇才,一篇《君宪救国》的大文章很快便拿出来了。

当这篇像重型炮弹一般的奇文送到袁世凯面前时,袁世凯简直是如获至宝,似饥如渴地挑灯伏案,一口气读了三遍,连声叫绝,并亲笔写了旷代逸才四字制匾赠杨,还专门发了杨度给予匾额一方的命令。杨度受宠若惊,立即呈上谢恩折:伏念度猥以微材,谬参众议,方惭溺职,忽荷品题,维祓饰之逾恒,实惶悚之无地。幸值大总**膺艰巨,奋扫危疑,度得以忧患之余生,际开明之佳会。声华谬窃,返躬之咎弥多;皮骨仅存,报国之心未已。所有度感谢下忱,理合恭呈大总统钧鉴。

不久,杨度的妙文便由段芝贵密印分发给各省军政长官。

杨度知道他的论被袁世凯接受了,又推向全国了,心里十分高兴,更加坚定了自己创一番大事业的决心:他要争头功,争开国元勋。袁世凯不是想有一个大名流参加的团体来为他造舆论么,好,我就给他组搭一个由大名流为主的团体。

杨度有号召力,更有一批朋党,很快,他便邀约到孙毓筠、胡瑛、严复、刘师培、李燮和等5人,拉起了一个改帝制的团体,并于1915年8月14日发出6人联名通电,通电罗列了一大串中外形势,各国体制优劣,最后表明,他们这个组织是学术性的团体,宗旨是以筹一国之安,将于国势之前途及共和之利害,各抒已见,以尽切磋之意。通电希望全国远识之士,惠然肯来,共相商榷。因为他的宗旨是以筹一国之安,它的名称自然称之为筹安会了。于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便出现一个全是丑角组织的拉倒车组织--筹安会。有人给杨度等人糊了顶高帽,叫筹安会六君子。

一向主张共和的梁启超当仁不让,争锋相对的在上海《大中华》月刊发表了明确反对称帝的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申报》、《时报》等大报迅速转载,风行一时,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

而梁启超的高徒蔡锷一方面悄悄地和老师梁启超密商大计,和云、贵两省军界密电交加,并派专人给远在美国的黄兴送去一封长达17页的密信,告诉黄兴自己准备返回西南发难的计划。另一方面,他却风花雪月,终日沉湎于风月场,以示颓唐,而且逢人便说:“我们先生是书呆子,不识时务。”摆出一副要与梁启超分道扬镳的样子。

因为梁启超已公开发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在一份赞同帝制的签名书上,由蔡锷领衔,蒋尊簋、孙武、唐在礼、蒋作宾、蒋方震、张一爵、陈仪等列名其后,一共有12个将军在上面签了名。

以袁世凯这样的奸雄自然不会轻信,他内心对蔡锷仍是不太放心,所以才会暗中派人搜查他的家,目的是查电报密码本。因蔡锷事先已有防备,把几十部密码带到天津租界梁启超家的卧室里,才得以幸免。

中南海的居仁堂,连口来朝朝暮暮迎来的是将军,送走的是将军,他们都是来向他们的总统述职的。冯国璋是第一位,冯国璋走了,山东的靳云鹏来了;靳云鹏走了,江西的李纯来了,山西的阎锡山、奉天的张锡銮、湖北的段芝贵,像买好了戏票进剧场一样,脚尖顶着脚跟往里挤。在这些省份的将军纷纷被召的同时,有人发现不是督理一省军务的将军也被召来了,如奉天的二十七师师长张作霖,湖北的第二师师长王占元。

人们有点诧异了:“他们也进中南海了!?”

对于这样一个大范围的述职运动,袁世凯是当成头等大事来对待的:在形式上采用了疆吏见大总统的礼节,设案摆桌,礼仪按章,袁世凯头戴白缨军帽,身穿金线肩章大元帅蓝色


状态提示:134.跟老袁要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