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穿越在十八世纪欧陆>第六十六章 没有自觉的亡国奴

到了凌晨,齐格蒙德家的财产清点完毕,齐格蒙德家坐拥4个镇子,27个村庄,农奴数不胜数,年收入超过200万兹罗提,换算成帝国的奥雷就是30多万,城堡内部藏金二十多万兹罗提。

像齐格蒙德家这样的贵族在波兰并不是少数。要知道,西欧诸国和罗马大量购买波兰的粮食以满足自身人口增长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波兰贵族在对外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尝到了甜头的波兰贵族们不断地夺取农民的土地以生产更多的粮食,在土地肥沃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地区,许多凭借国王赏赐的大贵族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小独立王国。俄罗斯入侵波兰前,最著名的一个波兰贵族,奥斯特罗格斯基在这片地区拥有100座城市,1300个村庄,年收入超过波兰王室的收入达到1200万兹罗提,按照当时换算兑换成帝国的奥雷就是500多万。

天明以后,出去清剿齐格蒙德家的军队都回来了,所有编制都完好,战果也很丰富,绝大多数没来得及逃跑的齐格蒙德家亲属都在突袭中被抓住。

不过齐格蒙德家毕竟是这附近的大族,考虑到以后可能有漏网之鱼跑回来兴风作浪,而帝国的军队无法长期驻扎在这里,我们找来了当地的宗教领袖,嗯,东正教的。天主教的头子是齐格蒙德那边的人,他已经被宰掉了。

作为交易,我们拿出几个村庄的田产给教会,让他们安抚附近大小的地头蛇。

齐米斯齐亚大叔在第二天下午再度领军出发,把我和我的骑兵营以及一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连留下来主持这里的安抚事宜。

我花了一天时间去整编年轻力壮的农奴,而教士们把附近的地头蛇聚集起来,让他们看看齐格蒙德家的惨象,让这些地头蛇领教到即使是他们之中佼佼者跟罗马帝国碰撞起来也不过是螳臂当车的意思。

齐格蒙德家的土地划出一部分分给这些地头蛇,不过他们只有使用权,农田的产出归他们所有,但领土属于罗马。那几个带路党,作为齐格蒙德家盟友的惩罚,每人罚除一百奥雷以及派出三十人的骑兵和直系男性随军征战,而他们临阵背叛的行为得到了褒奖,每个家族各划了齐格蒙德家的五百农奴给他们。

本来齐米斯齐亚大叔是想塞些女人、小孩这些包袱给这些家族的,但看到那些人聚在一起哭哭啼啼的舍不得场景,我便心软地说了几句话。齐米斯齐亚大叔给我面子,便改变了主意。那几个家族一下子得到五百农奴却没有土地所能做其实也是卖掉这些农奴。而每个家族派出三十多个骑兵相当于抽空了他们的大部分力量。

但光是抽调走亲齐格蒙德家的人手并不能保证不闹事。会面中,跟夹着尾巴做人的亲齐格蒙德家的贵族不同,那些原来被齐格蒙德家压制的地头蛇们个个对着原来压迫他们的人飞扬跋扈得不得了,教士们更甚,估计这些人让齐格蒙德家压制惨了,对着现在落魄的亲齐格蒙德家贵族们态度嚣张无比。

这样迟早是要出事的,索性也让那些人从他们家里抽出一部分人手和男性继承人过来,让这些人保持势均力敌。

不过就这样,你二十人,我三十人,他十个人,我就凑齐了一个四百多人的骑兵队。

四百多人的骑兵队,武器五花八门,服饰五颜六色。

战斗力?

从齐格蒙德家骑兵就可以看出个一二,头领被杀,全部都不知所措,要逃又不逃,要打又不打,傻乎乎地瞪直了眼睛待在原地,打着圈圈,愣是不知道该干什么。

但这些人却意外地有用,他们驱赶起农奴来简直就是得心应手,两千多个农奴就像赶羊似的给他们从齐格蒙德家的领土送到了乌利扬诺夫卡前方的布格河渡河前。有着齐米斯齐亚大叔早先搭建的桥梁,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渡过布格河,不过由于抵达时的时间渐晚,我们选择在河对岸停留一夜。

乌利扬诺夫卡,第聂伯河高地下方的平原大城。在主动请缨加入的帝国的城市会议里头,这里便是边缘地带。

申请加入到帝国波兰城市的核心地域是第聂伯河以及靠近黑海的那一片沿海地区,当地控制出海口,又因常年跟帝国经商的缘故,手工业发达,造船业和捕鱼业非常兴旺,是个非常富庶的地区。不用仔细算账,只要是人有个脑子稍微想想这样一个地区一年能为帝国的财政提供收入有多少,我觉得不下四百万帝国奥雷。税收还是其次,那片地区土地肥沃无比,若是能够好好经营,帝国就多了一个产粮大区。

商业繁茂,又盛产粮食,还控制着出海口,这样的行省被罗马控制住,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更北边的土地,若说范围到乌利扬诺夫卡为止,还能给帝国提供粮食,那么更北边的土地只能算是一片食之无味,却弃之可惜的领土,不能让俄罗斯人占去,可我们也对那里没有太大的兴趣。看来对待那片土地的办法也就只有一个了。

………………….

瓦伦斯早早地就等在了乌利扬诺夫卡。跟着他在一起还有成千上百的波兰贵族和他们的骑兵,少说也有三千多人。这个数目说得我心情就是一暗。

很少?

最靠近乌利扬诺夫卡的布拉茨科耶行省向帝国表示效忠派来了一千五百人骑兵,临近的巴什坦卡行省向表示效忠派来了一千三百人,基洛沃格勒派来了四百人,古罗卡夫派来了三百多人,后续还有人在集结。乌曼、瓦图基诺,这些


状态提示:第六十六章 没有自觉的亡国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