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新二战之鹰击长空>第一百零四章,轰炸机不好惹(2)

这一天,轰炸机部队在科京面前先后表演了箱式编队的合成和展开。一天后,又搭载着苏联人进行了一次高空轰炸训练。然后,根据双方的约定,在一个星期之后,苏联飞行员将驾驶战斗机,和轰炸机部队进行一次对抗演练。

说实话,苏联人对这次和轰炸机部队的对抗演练的重视程度很高,甚至超过对和美国战斗机王牌的对抗演练的重视程度。这里面的原因,也许不用说得太细。毕竟,至少现在,大家还是盟友。

要说科京还真是个人才,一回到自己的驻地,他立刻钻进自己的办公室里忙活了起来,连晚饭都没吃。等到华灯初上的时候,疲惫的科京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张纸。他没有去休息,而是把苏联飞行员们召集起来开会。

“大家说说自己对美国轰炸机的看法。”看看人都到齐了,科京首先发话了。

“载弹量和航程都很好,打击威力很大。很厉害!”

“自卫火力很强,而且几乎没有she击死角。”开口的是阿尔文,“我在几个机枪塔里都去看过了。机枪位置合理,12.7机枪的杀伤力也很可靠。我觉得要靠近这玩意儿,一定要小心。”

“我仔细观察了这架飞机的一些结构,大梁很结实,发动机之间的距离也不错,很难一次打坏两个。我觉得就算是用37毫米炮,命中一两发,也不一定能把它打下来。”瓦利亚说,她第一次发现,就是37炮的火力,也会有显得不足的时候。

“是呀,那东西真结实,我觉得,别说命中几发炮弹,就是一飞机撞上去,只要不撞在致命的地方,也不见得能把它撞下来。”说这话的是科夫赞。

“而且,他们的队形也很麻烦。他们的那种箱型编队的自卫火力很强,战斗机的数量要是少了点,冲过去很容易吃亏。”瓦利亚又补上了一句,“如果要发起攻击,一定要选一个好的角度。”

“瓦利亚同志说的对。”科京说,“美国人的队形确实很好,要打垮这些轰炸机,首先就要知道他们队形的弱点是什么。我研究了一下,大家可以看看。”

科京一边说,一边把一张纸放在桌面上。

“这是什么?”斯科莫罗霍夫把这张纸拿过来细细的看了起来。

“科京同志,你以前是学数学的,您居然给着美国这个轰炸机编队建了个数学模型?”在一边伸长了脖子一起看的波普科夫嚷嚷了起来。

“建了个数学模型,我来看看。”瓦利亚手在桌面上一撑,直接从桌子上跳了过去,一把把斯科莫罗霍夫手里的纸张给抢了过来。

看着看着,瓦利亚渐渐地皱起了眉毛:“想法很好,结论也很正确。不过科京同志,这道题目你算了很久?你怎么能想出这么繁琐的一种算法?你难道不会……”瓦利亚干脆把那张纸翻过来放在桌面上,然后掏出铅笔,“你看这样……再这样……这样……不就算出来了?你居然……”

科京走过来,拿起那张纸,看了看瓦利亚的运算。然后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女人的算法确实比他的好。

“最后的数据是对的就行了。”科京有点不太高兴,“你看,如果时间来得及,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进入攻击,这样受到的打击最小。如果追求最大的效率,那么这个正面的这个角度不错。”

“那里这么麻烦,其实我有更有效的办法。肯定能打烂这个飞行的西班牙方阵。”瓦利亚说。

“什么办法?说说看?”

“简单,每架飞机带上8到10枚火箭弹,迎头一个齐she,保证解决问题。”

“这是个好办法,我们下次就用这个办法给美国佬一点颜se看看!”

“不行!这个方案必须保密!”科京站了起来,严肃的看了大家一眼,“在回国前,大家不要再讨论这个方案了。就当瓦利亚同志从来没提到过。”

……

一个星期后,对抗如期开始了。

因为对抗在7000米高度进行,所以苏联飞行员们也不再驾驶自己更熟悉的p-39和f6f了。这两种飞机都缺乏涡轮增压,上了高空都会犯心脏病的。考虑到轰炸机的自卫火力,所有人都换上了更加结实的p-47。

瓦利亚也换上了一架p-47,她现在正四处张望,搜索着目标。不过轰炸机比战斗机好找多了,尤其是飞行在高空的轰炸机。在高空,寒冷使得水蒸气会凝结在飞机引擎排出来的废气的小颗粒上,然后发动机就会在天空中留下长长地航迹。每架轰炸机的四个发动机拉出四道航迹,40多架轰炸机,留下的航迹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条银光闪闪的河流。

所以老远老远的,瓦利亚就发现目标了。于是她带着p-47机群开始靠近。

在高空,就像战斗机群能在很远就发现轰炸机一样,轰炸机也能在很远距离就发现战斗机群,因为它们后面也拖着一条长长的航迹。

于是就在瓦利亚的p-47机群靠近过去的时候,轰炸机也做好了准备。

“注意,重申纪律,任何情况下都不许偏离预定航线,不允许做躲避动作!维持队形,机枪手准备!”

瓦利亚也下达了指令:“我们从正面击中冲击,争取一次就冲散他们!”

从四个角掠过,攻击处于四个角上的轰炸机所冒的风险是最小的。只是这种方式见效会很慢,在对付真正的大编队的时候,效果相当有限。所以最直接的办法还是正面迎头冲击。

瓦利亚面前的轰炸机群组成了一个上下4


状态提示:第一百零四章,轰炸机不好惹(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